字典帮 >古诗 >和皓文二绝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林逋
2025-07-21

和皓文二绝

宋代  林逋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和皓文二绝作者简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和皓文二绝翻译及注释

《和皓文二绝》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芳草谁能梦谢池,
但将心地喻摩尼。
千岩万壑时相忆,
明月清风两自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芳草、谢池、千岩万壑、明月和清风等元素,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友谊的思念之情。

首句“芳草谁能梦谢池”,表达了诗人对美丽的芳草和谢池的向往之情。这里的“谢池”可能指的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自己创造的虚构之地。诗人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美景中与朋友共享快乐。

第二句“但将心地喻摩尼”,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善良和纯洁。这里的“喻摩尼”指的是佛教中的宝石,象征着智慧和纯净。诗人将自己的心地比喻为摩尼,表达了他对友谊的真挚和纯粹。

第三句“千岩万壑时相忆”,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友谊的回忆和思念之情。千岩万壑代表了曲折崎岖的道路,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友谊的坚固和持久。

最后一句“明月清风两自知”,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理解和珍视。明月和清风是自然界中的美好元素,诗人认为友谊就像明月和清风一样,不需要外界的评判,只有自己和朋友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思念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比喻和象征,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其中,使诗词更加丰富和深刻。

和皓文二绝拼音读音参考

hé hào wén èr jué
和皓文二绝

fāng cǎo shuí néng mèng xiè chí, dàn jiāng xīn dì yù mó ní.
芳草谁能梦谢池,但将心地喻摩尼。
qiān yán wàn hè shí xiāng yì, míng yuè qīng fēng liǎng zì zhī.
千岩万壑时相忆,明月清风两自知。


相关内容11:

龙门杂诗

夏日池上

诉衷情

西湖孤山寺后舟中写望

山舍小轩有石竹二丛鬨然秀发因成二章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马程员外之任乌江
    空色青苍寒日明,迟迟携手出柴荆。长贫少得交游者,渐老不禁离索情。去路浦帆当晚落,到官江草已......
  • 予顷得宛陵葛生所茹笔十余筒其中复得精妙者
    江南秋兔老毫疏,数字钟王尚贾馀。因读退之毛颖传,可怜今日不中书。...
  • 寄曹南任懒夫
    关门却坐忘,一烬隐居香。午濑怀泉瀑,秋耕负晓冈。道深玄草在,贫久褐衣荒。料得心交者,微吟为......
  • 满庭芳
    昴宿储祥,奎星荐瑞,元来天产英姿。都缘鼻祖,织女与支机。自是流芳垂庆,仙风道骨果清奇。称觞......
  • 夏日即事
    石枕凉生菌阁虚,已应梅润入图书。不辞齿发多衰病,所喜林泉有隐居。粉竹亚梢垂宿露,翠荷差影聚......
  • 榆社硖口村早发
    瘦马长途懒着鞭,客怀牢落五更天。几时不属鸡声管,睡彻东窗日影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