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19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

宋代  苏辙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
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翻译及注释

诗词:《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
朝代:宋代
作者:苏辙

唐史不闻刘嗣之,
空传短李旧歌诗。
高亭毁尽唯存记,
犹有区区父老知。

中文译文:
唐朝的历史中没有记载刘嗣之,
只流传着短暂的李白旧时的歌诗。
高耸的亭子已经毁坏,只剩下了几个字来记录,
然而仍然有些朴实的老人知道。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濠州和子瞻的七绝诗中的第六首,描述了一种历史的缺失和传承的情感。诗中提到了历史上的人物刘嗣之,称他在唐朝的历史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相比之下,李白的诗歌却广为流传,但也只是片段,短暂而不完整。

诗中的"高亭"象征着历史的建筑,已经被时间和岁月摧毁,只留下了一些残存的纪念碑文。然而,即使历史的痕迹已经模糊,依然有一些普通的老人了解这段过去的历史。这种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珍视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的思考。

苏辙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历史记忆的重要性的触动,历史的缺失和传承是一个共同的话题。尽管刘嗣之的事迹被淡忘了,但是一些普通的老人仍然能够保留一些记忆,传承着这段历史。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传承的重要性,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拼音读音参考

hé zi zhān háo zhōu qī jué qí liù sì wàng tíng
和子瞻濠州七绝其六四望亭

táng shǐ bù wén liú sì zhī, kōng chuán duǎn lǐ jiù gē shī.
唐史不闻刘嗣之,空传短李旧歌诗。
gāo tíng huǐ jǐn wéi cún jì, yóu yǒu qū qū fù lǎo zhī.
高亭毁尽唯存记,犹有区区父老知。


相关内容11:

送赵侍郎移镇长安

上知府李殿院十韵

送家安国赴成都教授三绝

知府石太尉闲抱瑶琴荣临圭窦烧筍供膳刻竹题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宣笔与成都司理刘大著
    宣城彩笔真堪爱,蜀色红笺更可夸。雅称风流刘大著,闲时题咏海棠花。...
  • 送王太博抽赴阙
    憲府吾皇注意偏,君今应诏合居先。蛾眉班缀千官上,廌角威扬万乘前。贵戚望风从此日,贫交披雾是......
  • 次韵和酬知开封县钱易学士见寄三首
    远劳仙馆客,相勉寄诗来。岂有口更叹,兼无心可灰。贫资闲寿命,吟助道梯媒。信拙过朝暮,除能泥......
  • 送武屯田赴峡路均输兼简臧殿院
    旌旗如火马如风,十二峰前去少同。锦帐选抡为漕使,绣衣交代是家翁。蛮儿亦在提封内,神女犹居畏......
  • 句
    连天汉水鸭头春,乐府铜鞮艳曲新。...
  • 送冯介迎觐
    离声无管弦,空把指频弹。惟子犹为客,何人不作官。前程贫岂易,后会老应难。拜想高堂下,麻衣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