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答次休上人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白居易
2025-07-22

答次休上人

唐代  白居易  

姓白使君无丽句,名休座主有新文。
禅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馀霞嫌碧云。

答次休上人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答次休上人翻译及注释

《答次休上人》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姓白使君无丽句,
名休座主有新文。
禅心不合生分别,
莫爱馀霞嫌碧云。

诗意:
这首诗词是白居易的回答给次休上人的作品。白居易自谦说自己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次休上人则有新颖的文采。他表达了对禅修心境的思考,认为禅修的心境不应该产生分别和偏好,就像不应该偏爱余霞而嫌弃碧云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白居易以自嘲的口吻,用“姓白使君”和“名休座主”来指代自己和次休上人,暗示了自己的文采不及对方。然而,他并不认为文采的高低是禅修的关键,而是强调禅修心境的平等和无分别。他用“禅心不合生分别”,强调禅修者应该超越对世俗事物的偏好和厌弃,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最后两句“莫爱馀霞嫌碧云”,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进一步阐释了禅修心境的意义。余霞和碧云都是美丽的自然现象,意味着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偏好。白居易告诫我们不应该对美好事物产生偏好,也不应该对其他事物产生厌弃。这种超越个人喜好的态度正是禅修所追求的心境,即超脱世俗的喜好和厌弃,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邃的禅修哲理,强调了禅修心境的平等和无分别,呼唤人们超越个人喜好和厌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越。

答次休上人拼音读音参考

dá cì xiū shàng rén
答次休上人

xìng bái shǐ jūn wú lì jù, míng xiū zuò zhǔ yǒu xīn wén.
姓白使君无丽句,名休座主有新文。
chán xīn bù hé shēng fēn bié, mò ài yú xiá xián bì yún.
禅心不合生分别,莫爱馀霞嫌碧云。


相关内容11:

酬严给事(闻玉蕊花下有游仙绝句)

九日寄微之

和刘郎中曲江春望见示

闻歌妓唱严郎中诗,因以绝句寄之(严前为郡守)

认春戏呈冯少尹、李郎中、陈主簿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龙门下作
    龙门涧下濯尘缨,拟作闲人过此生。筋力不将诸处用,登山临水咏诗行。...
  • 奉送三兄
    少年曾管二千兵,昼听笙歌夜斫营。自反丘园头尽白,每逢旗鼓眼犹明。杭州暮醉连床卧,吴郡春游并......
  • 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
    四弦不似琵琶声,乱写真珠细撼铃。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如言都尉思京国,似诉明妃厌......
  • 题灵隐寺红辛夷花,戏酬光上人
    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芳情乡思知多少,恼得山僧悔出家。...
  • 送高侍御使回,因寄杨八
    明月峡边逢制使,黄茅岸上是忠州。到城莫说忠州恶,无益虚教杨八愁。...
  • 自思益寺次楞伽寺作
    朝从思益峰游后,晚到楞伽寺歇时。照水姿容虽已老,上山筋力未全衰。行逢禅客多相问,坐倚渔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