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罗邺
2025-07-19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唐代  罗邺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杉坛雨,转觉中峰枕簟凉。
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翻译及注释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寺入千岩石路长,
孤吟一宿远公房。
卧听半夜杉坛雨,
转觉中峰枕簟凉。
花界已无悲喜念,
尘襟自足是非妨。
他年纵使重来此,
息得心猿鬓已霜。

译文:

夏日夜晚我在灵岩寺的宗公院里住下,
寺庙建在千岩万壑之中,石路曲折而漫长。
孤单地吟唱整夜,远离尘嚣的宗公房里。
我躺在床上聆听深夜里杉木坛上的雨声,
转身觉得中峰的山头,枕头上都迎来了凉风。
此时此刻,我已无心思念花间的悲欢离合,
内心平静,尘襟舒展,不再受到是非的困扰。
即使在后来的岁月里再次来到这里,
我可以安心地休憩,内心的烦忧早已随着岁月而去。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夏日夜晚宿灵岩寺宗公院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在这里找到心灵宁静和解脱的感受。

诗人通过寺庙建在千岩万壑之中的描写,形象地展示了这座寺庙离尘嚣远离的环境。诗人在孤吟一宿中感受到了这种宁静和孤独,暗示了他追求心灵自由的憧憬。

夜晚的雨声与凉风给予了诗人一种清凉和舒适,它们代表了宗公院中远离尘世纷扰的宁静氛围。

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获得了内心的安宁,不再被外界世俗之事干扰。诗中的“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表达了诗人超脱了尘世的境界,内心平静安宁。

最后两句中的“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表达了诗人对再次来到这里的期望,并且自觉心灵已经随岁月流转而变得成熟。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递出了诗人对心灵自由和宁静的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拼音读音参考

xià rì sù líng yán sì zōng gōng yuàn
夏日宿灵岩寺宗公院

sì rù qiān yán shí lù cháng, gū yín yī xiǔ yuǎn gōng fáng.
寺入千岩石路长,孤吟一宿远公房。
wò tīng bàn yè shān tán yǔ,
卧听半夜杉坛雨,
zhuǎn jué zhōng fēng zhěn diàn liáng.
转觉中峰枕簟凉。
huā jiè yǐ wú bēi xǐ niàn, chén jīn zì zú shì fēi fáng.
花界已无悲喜念,尘襟自足是非妨。
tā nián zòng shǐ chóng lái cǐ, xī dé xīn yuán bìn yǐ shuāng.
他年纵使重来此,息得心猿鬓已霜。


相关内容11:

复至裴明府所居

所居

梦仙谣

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

观涛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春夕寄友人时有与歌者南北
    芳径春归花半开,碧山波暖雁初回。满楼月色还依旧,昨夜歌声自不来。愁眼向谁零玉箸,征蹄何处驻......
  • 经旧游(一作怀真珠亭)
    珠箔金钩对彩桥,昔年于此见娇娆。香灯怅望飞琼鬓,凉月殷勤碧玉箫。屏倚故窗山六扇,柳垂寒砌露......
  • 行路难
    行路艰难不复歌,故人荣达我蹉跎。双轮晚上铜台雪,一叶春浮瘴海波。自古要津皆若此,方今失路欲......
  • 送僧
    出家从丱岁,解论造玄门。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言。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繁。此去逢何日,峨嵋晓......
  • 寄王十四舍人
    几年汶上约同游,拟为莲峰别置楼。今日凤凰池畔客,五千仞雪不回头。...
  • 咏史诗·细腰宫
    楚王辛苦战无功,国破城荒霸业空。唯有青春花上露,至今犹泣细腰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