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ǔ hú sì hǎi
成语解释: |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
---|---|
成语出处: |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全国各地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成语正音: | 四,不能读作“shì”。 |
成语辨形: | 湖,不能写作“胡”。 |
成语辨析: | ~和“四面八方”都有全国各地的意思。但~是比喻性的;偏重指世界各地;“四面八方”是陈述的;偏重指四周有限的地方。 |
近义词: | 四面八方 »、五洲四海 » |
反义词: | 方寸之地 » |
成语例子: |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
成语谜语: | 九条江河流两处 |
歇后语: | 九条江河流两处 |
词语分开解释
五湖 : 1.古代吴越地区湖泊。其说不一:(1)吴县南部的湖泽。《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其泽薮曰具区,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郑玄注:"具区﹑五湖在吴南。浸,可以为陂灌溉者。"具区,即太湖。(2)即太湖。《国语.越语下》:"果兴师而伐吴,战于五湖。"韦昭注:"五湖,今太湖。"《文选.郭璞<江赋>》:"注五湖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也。"(3)太湖及附近四湖。汉赵晔《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入五湖之中。"徐天佑注引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而五。"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二》:"南江东注于具区,谓之五湖口。五湖谓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也。" 2.(4)太湖附近的五个湖。《史记.夏本纪》"震泽致定"唐张守节正义:"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 3.江南五大湖的总称。《史记.三王世家》:"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司马贞索隐:"五湖者,具区﹑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是也。"明杨慎《丹铅总录.地理》:"王勃文'襟三江而带五湖',则总言南方之湖。洞庭一也,青草二也,鄱阳三也,彭蠡四也,太湖五也。"洮滆,今江苏长荡湖﹑西滆湖。彭蠡,今鄱阳湖。青草,今洞庭湖东南部。 4.指洞庭湖。 5.近代称华中﹑华东五大著名湖泊。即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和太湖。 6.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亡吴国,功成身退,乘轻舟以隐于五湖。见《国语.越语下》。后因以"五湖"指隐遁之所。
四海 :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四海 : 1.古以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 3.指全世界各处。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 6.神祇名。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五湖四海是什么意思

泛指各个不同的地区
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唐· 吕岩《绝句》
国语辞典泛称各地。唐.吕岩〈绝句〉三首之二:「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宦门子弟错立身.第一四出》:「托赖洪福,采访五湖四海。」也作「四海五湖」。
德语 alle Landesteile, bis in den letzten Winkel (S)
法语 dans tous les coins du pays, aux quatre coins du monde
五湖四海的网络解释
五湖四海是一个成语,指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五湖说法不一,四海中国传统世界观中围绕在世界周围的东海、南海、西海、北海。
汉语词典详细汇总的成语五湖四海的解释含义,如有错漏请向我们提供反馈意见。
相关内容11:
雷厉风行
崭露头角
气血方刚
箝组词,开头、中间、结尾的词语
旧雨今雨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