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光禄庵二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22

光禄庵二首

宋代  苏轼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光禄庵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光禄庵二首翻译及注释

《光禄庵二首》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
雪中履迹镜中真。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位城中的太守(官员)和一个居住在林下的先生(文人)之间的对比。诗人表明自己并非太守的身份,而是一个谦逊的文人。他表示,如果要找到真正的光禄(指高官厚禄的象征),应该去光禄庵(佛寺名)寻找,而不是在城中的官场上。他用“雪中履迹镜中真”这一形象来表达,真正的道德和价值观应该是内心清白的,而不是外表的权势和利益。

赏析:
《光禄庵二首》是苏轼自嘲的作品,展现了他的豁达和对官场权势的淡漠态度。通过对城中太守和林下先生的对比,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官僚体制的不屑和对自身身份的自省。他不愿意被官场的权力所束缚,更加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真实。

诗中的“光禄庵”是一个佛寺的名字,而光禄一词在古代常被用来指代高官厚禄的象征。苏轼把光禄庵作为一种理想的象征,暗示官场的权力与名利相比,内心的修养和道德的真实更为重要。

通过“雪中履迹镜中真”这一形象,苏轼表达了他对真实和清白的追求。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和品德应该是内在的,而不应该被外在的环境和权力所左右。雪中的足迹是不容抹去的痕迹,而镜子是无法掩饰的真实映像,这暗示了苏轼追求真实和正直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词言简意赅,通过对比和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权力和地位的淡漠态度,以及对内心真实和清白的追求。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的独立思考和反思精神,也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自嘲和自省。

光禄庵二首拼音读音参考

guāng lù ān èr shǒu
光禄庵二首

chéng zhōng tài shǒu de hé rén, lín xià xiān shēng fēi wǒ shēn.
城中太守的何人,林下先生非我身。
ruò xiàng ān zhōng mì guāng lù, xuě zhōng lǚ jī jìng zhōng zhēn.
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


相关内容11:

次韵代留别

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

次韵赵德麟雪中惜梅且饷柑酒三首

圆通禅院,先君旧游也·四月二十四日晚,至

次韵王雄州送侍其泾州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游惠山
    薄云不遮山,疏雨不湿人。萧萧松径滑,策策芒鞋新。嘉我二三子,皎然无淄磷。胜游岂殊昔,清句仍......
  • 夜行观星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世俗强指摘,一一立......
  • 过岭寄子由三首?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
  • 九日袁公济有诗次其韵
    古来静治得清闲,我愧真常也一班。举酒东荣挹江海,回樽落日劝湖山。平生倾盖悲欢里,早晚抽身簿......
  • 王晋卿所藏著色山二首
    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时。...
  • 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
    已破谁能惜甑盆,颓然醉里得全浑。欲求公瑾一囷米,试满庄生五石樽。三杯卯困忘家事,万户春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