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望思台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罗隐
2025-09-11

望思台

唐代  罗隐  

芳草台边魂不归,野烟乔木弄残晖。
可怜高祖清平业,留与闲人作是非。

望思台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望思台翻译及注释

《望思台》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诗词描绘了一个芳草台边,人们思念已逝的高祖(指唐太宗李世民)的场景。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站在芳草台旁边,魂魄已不再回来。
蔓延着野烟,高大的树木戏弄着残晖。
可怜的高祖曾经治理国家,
却把是非留给了闲人。

诗意:
《望思台》以芳草台为背景,描绘了一个人们追思已故的高祖(指李世民,唐太宗)的情景。诗人抒发了对高祖治国有方的称赞,同时也表达了对时下纷争与是非的无奈和悲叹之情。

赏析:
1. 这首诗以芳草台为景,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了诗人心中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2. 诗中的“魂不归”和“弄残晖”意味着芳草台的景色和氛围已经与高祖离别,显示出了以往的辉煌已经逝去的忧伤之情。
3. 而高祖曾经的治理能力和清明政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诗中得到了赞扬和颂扬。
4. 诗的最后一句“留与闲人作是非”表达了诗人对当下的是非纷争的无奈和悲叹之情,也暗示了社会变迁中的不稳定和混乱。
5. 整首诗气势宏伟,意境深远,既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又表达了对高祖统治的赞美和对当下局势的关注,是一首具有思想深度和感情力量的佳作。

望思台拼音读音参考

wàng sī tái
望思台

fāng cǎo tái biān hún bù guī, yě yān qiáo mù nòng cán huī.
芳草台边魂不归,野烟乔木弄残晖。
kě lián gāo zǔ qīng píng yè, liú yǔ xián rén zuò shì fēi.
可怜高祖清平业,留与闲人作是非。


相关内容11:

徐寇南逼感事献江南知己次韵

送臧濆下第谒窦鄜州

送蕲州裴员外

赠无相禅师

清溪江令公宅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遇边使
    累年无的信,每夜望边城。袖掩千行泪,书封一尺金。...
  • 览晋史(张翰思吴中鲈鲙莼羹)
    齐王僚属好男儿,偶觅东归便得归。满目路岐抛似梦,一船风雨去如飞。盘擎紫线莼初熟,箸拨红丝鲙......
  • 秋日北固晚望二首
    风含远思翛翛晚,日照高情的的秋。何事满江惆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泽国路岐当面苦,江城砧杵入......
  • 新安投所知
    少年容易舍樵渔,曾辱明公荐子虚。汉殿夜寒时不食,宋都风急命何疏。云埋野艇吟归去,草没山田赋......
  • 湘中赠范郧
    丹桂无心彼此谙,二年疏懒共江潭。愁知酒醆终难舍,老觉人情转不堪。云外鸳鸯非故旧,眼前胶漆似......
  • 野花(一作罗邺诗)
    万点红芳血色殷,为无名字对空山。多因戏蝶寻香住,少有行人辍棹攀。若在侯门看不足,为生江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