甑有轻尘釜有鱼,汉庭日日召严徐。
不嫌藜藿来同饭,更展芭蕉看学书。
戏答史应之三首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戏答史应之三首翻译及注释
诗词:《戏答史应之三首》
甑有轻尘釜有鱼,汉庭日日召严徐。
不嫌藜藿来同饭,更展芭蕉看学书。
中文译文:
家中磨盘上有轻微的尘埃,灶台上有煮鱼的炊烟。
每天在汉庭上召见严徐,不嫌藜藿与我共进餐。
我更展开芭蕉叶,专心学习读书。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写给史应的回答诗,以戏谑和幽默的口吻表达了对友人的亲切和生活的态度。
诗的开篇描述了家中的情景,甑上有轻微的尘埃,灶台上升起了煮鱼的炊烟。这里描绘了平凡的家居生活,展示了诗人平淡而富有情趣的生活态度。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每天都在汉庭上召见严徐。这里的严徐可能是史应的别名或字号,表示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学问或交流心得。这种日常的交往反映了诗人对友情和学术的重视。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豁达和不拘小节的态度。诗人说自己不嫌弃与友人一起分享简单的藜藿饭菜。藜藿是一种粗糙的谷物,代表着平凡的生活,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不嫌弃朴素的生活方式,愿意与友人共同体验平凡的日常。
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学习的热忱。他展开芭蕉叶,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芭蕉叶是古代书籍常用的书签,通过展开芭蕉叶这一细节描写,诗人显露了自己对知识和学问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平实的描写和诙谐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友情和学问的珍视。通过对日常琐事的描摹,传递了一种乐观、豁达和向上的精神风貌,启发人们珍惜当下,勤奋向上的生活态度。
戏答史应之三首拼音读音参考
相关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