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22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

宋代  苏辙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萧条远城市,坡陀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翻译及注释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平地艳嚣厌,虚斋登山足。
凄凉远城市,坡陀富林麓。
简书日填委,杖屦常幽独。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山中斋居的宁静和自由为主题。诗人苏辙在平地上已经厌倦了繁嚣喧哗的生活,他喜欢上山到虚斋中,足够满足了他的需求。远离喧嚣的城市,来到山坡上茂密的林木之下,一种凄凉的氛围油然而生。诗人在这里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每日读书写字,心无旁骛。虽然这个茅屋中没有高雅的士人,但诗人却可以高卧于此,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当他遇到行人时,默默无语,而他的长啸则回荡在岩石峡谷中。这样的斋居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地方,夜晚的明月也会陪伴诗人入眠。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诗人苏辙所向往的山中斋居生活。诗人通过对比平地和山中的景象,表达了对喧嚣世界的厌倦和对宁静自由的向往。他选择了一个简朴的茅屋作为斋居,展示了他对物质生活的淡泊态度。同时,诗人对自然的描绘也很细腻,通过揭示山中的凄凉和坡陀的富饶,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诗中的默默无语和长啸响谷,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然的回应。整首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示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厌倦。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拼音读音参考

hé xiān yú zi jùn yì chāng guān shě bā yǒng qí wǔ shān zhāi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其五山斋

píng dì yàn xuān xiāo, xū zhāi shàng shān zú.
平地厌喧嚣,虚斋上山足。
xiāo tiáo yuǎn chéng shì, pō tuó fù lín lù.
萧条远城市,坡陀富林麓。
jiǎn shū rì tián wěi, zhàng jù měi yōu dú.
简书日填委,杖屦每幽独。
qǐ wú shān zhōng shì, gāo wò bái máo wū.
岂无山中士,高卧白茅屋。
féng rén mò wú yǔ, cháng xiào xiǎng yán gǔ.
逢人默无语,长啸响岩谷。
cǐ shì shù kě zhāo, yè yuè xiàng cóng sù.
此室庶可招,夜月相从宿。


相关内容11:

利路提刑亡伯郎中挽词二首

游景仁东园

次韵张恕九日寄子瞻

送周正孺自考功郎中归守梓潼兼简吕元钧三绝

二月望日雪二绝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读乐天集戏作五绝
    乐天引洛注池塘,画舫飞桥映绿杨。潩水隔城来不得,不辞策杖看湖光。...
  • 戏题三绝
    谢傅凄凉已老年,胡琴羌笛怨遗贤。使君於此虽不俗,挽断髭须谁见怜。...
  • 次韵子瞻赠张憨子
    得罪南来正坐言,道人闭口意深全。天游本自有真乐,羿彀谁知定不贤。构火暾暾初吐日,飞流滚滚旋......
  •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 览辉亭
    城里最高处,坡陁见一城。山多来有绪,江远静无声。歌吹风前度,楼台雨后明。风光同楚蜀,聊此慰......
  • 白菊
    白菊长先黄菊开,年年九日泛新醅。犹存古历摽花候,不奈时人信手栽。得势从教盈九畹,俯眉聊复引......
  • 蚕麦二首
    疏慵自分人嫌我,贫病可怜天养人。蚕眠已报冬裘具,麦熟旋供汤饼新。撷桑晓出露濡足,拾穗暮归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