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跋百之诗画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张舜民
2025-07-28

跋百之诗画

宋代  张舜民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丹青不知老将至,李陵苏武真吾师。
太平本学治礼乐,犹有暇日能临池。
区中孰最奇,庞眉皓首苟住著,安得一区我安之。

跋百之诗画作者简介

张舜民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跋百之诗画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跋百之诗画》是宋代张舜民所作。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诗是无形的画,
画是有形的诗。
红颜不知老去迟,
李陵和苏武是我真正的师傅。
和平时期本是学习治理礼乐的,
但我还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
在这区区中,谁最为奇特?
庞眉皓首苟住著,
我如何能够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关系的思考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作者认为诗与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表达艺术之美和情感的能力上存在共通之处。他说诗是无形的画,是通过文字来表现,而画则是有形的诗,通过图像来传达。这种对诗与画相互关联的认识,显示出作者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敏感洞察。

作者接着提到红颜不知老去迟,这是在暗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逝去的无法挽回。他以李陵和苏武作为他的真正的师傅,可能是因为这两位历史人物都表现出了对美和自由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坚忍不拔。通过与他们的学习,作者希望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传承他们的精神和智慧。

接下来,作者提到太平时期本应该专心学习治理礼乐,但他仍有闲暇的时光来凭栏临池。这表明作者在和平时期仍然有机会追求自己的艺术兴趣和审美享受。作者认为自己身处其中,但又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安宁之所,这是对个人追求内心宁静和情感满足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诗与画的思考,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抒发,展示了对艺术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作者认识到诗与画的共通之处,体现了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对美感的追求。

通过引用李陵和苏武这两位历史人物,作者表达了对美和自由的向往,并以他们为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同时,作者对和平时期的闲暇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达了对个体情感和内心世界的重视。

整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明确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艺术、美感和人生价值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个人经历的参照,赋予了诗词更为深厚的内涵和情感共鸣。

跋百之诗画拼音读音参考

bá bǎi zhī shī huà
跋百之诗画

shī shì wú xíng huà, huà shì yǒu xíng shī.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dān qīng bù zhī lǎo jiàng zhì, lǐ líng sū wǔ zhēn wú shī.
丹青不知老将至,李陵苏武真吾师。
tài píng běn xué zhì lǐ yuè, yóu yǒu xiá rì néng lín chí.
太平本学治礼乐,犹有暇日能临池。
qū zhōng shú zuì qí, páng méi hào shǒu gǒu zhù zhe,
区中孰最奇,庞眉皓首苟住著,
ān dé yī qū wǒ ān zhī.
安得一区我安之。


相关内容11:

感时事戏作

九日九日

已亥年十月十七大雪

冬夕与诸公宴集贤梅学士西斋分得今夕何夕探

史馆赵祠部况通判宿州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写怀二首
    荒城绝所之,岁暮浩多思。病眼对湖山,孤吟寄天地。用心长者间,已与儿女异。况排千年非,独抱六......
  • 雨中王驾部席上
    鸠呼连日始成阴,薄雨聊宽望岁心。浴雁野塘新浪细,藏鸦宫柳嫩条深。春寒巧放花迟发,人老嗟辞酒......
  • 奉和滁州九咏九首·慧觉方丈
    七言老意苍松蟠,百金古字青霞镌。儒林孟子先生是,墨者夷之后代传。...
  • 钱塘上元夜祥符寺陪咨臣郎中丈燕席
    月明如昼露叶浓,锦帐名郎笑语同。金地夜寒消美酒,玉人春困倚东风。红云灯火浮沧海,碧水楼台浸......
  • 高阳池
    山公昔在郡,日醉高阳池。归时夸酩酊,更问并州儿。我亦爱池上,眼明见清漪。二年始再往,一杯未......
  • 至荷湖二首
    悲风我眼涩,酸狖我耳愁。我颠水没马,我起雪满裘。百里不逢人,岂有烟火投。却倚青壁望,白雾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