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答东林道士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韦应物
2025-07-18

答东林道士

唐代  韦应物  

紫阁西边第几峰,茅斋夜雪虎行踪。
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

答东林道士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答东林道士翻译及注释

《答东林道士》
紫阁西边第几峰,
茅斋夜雪虎行踪。
遥看黛色知何处,
欲出山门寻暮钟。

诗意:
这首诗是韦应物回答东林道士的一首应答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寒冷的夜晚景象,通过描写紫阁西边的山峰、茅斋和夜雪,表达了作者对山间宁静与钟声的向往之情。

赏析:
首句“紫阁西边第几峰”,以紫色的阁楼和西边的山峰为背景,增添了神秘和宏伟的氛围,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也暗示了道士所在之处。

第二句“茅斋夜雪虎行踪”,通过暗喻,形象地描绘了夜晚下茅斋上雪的景象,以及虎行的踪迹。夜雪和虎行暗示了山间的严寒与荒寂,表达了作者对清静的追求。

第三句“遥看黛色知何处”,以遥望的视角,诗人注视着遥远的黛色山脉,试图寻找出钟声的方向。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心境的抒发,他追寻着心中的向往,不断寻找前行的方向。

最后一句“欲出山门寻暮钟”,诗人意欲出山门去寻找暮钟,寻觅内心的宁静与心灵的归宿。这句诗通过寻找暮钟来象征诗人追求内心宁静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幅山间夜景,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与内心寄托的情感。它以宏伟壮丽的山峰和茅斋夜雪的景象,以及追寻钟声的动作,展示了作者对于清静与内心归宿的向往。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深刻的内心情感和哲思。

译文:
紫阁西边的第几座山峰,
茅斋中夜晚下着雪,虎行的踪迹显现。
远望黛色的山脉,却不知是何处,
渴望走出山门,去寻找暮钟。

答东林道士拼音读音参考

dá dōng lín dào shì
答东林道士

zǐ gé xī biān dì jǐ fēng, máo zhāi yè xuě hǔ xíng zōng.
紫阁西边第几峰,茅斋夜雪虎行踪。
yáo kàn dài sè zhī hé chǔ, yù chū shān mén xún mù zhōng.
遥看黛色知何处,欲出山门寻暮钟。


相关内容11:

代美人愁镜二首

送元锡、杨凌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将发楚州经宝应县访李二忽于州馆相遇月夜书事…李宝应

寄卢陟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章八元秀才擢第往上都应制
    决胜文场战已酣,行应辟命复才堪。旅食不辞游阙下,春衣未换报江南。天边宿鸟生归思,关外晴山满......
  • 岁日寄京师诸季端武等
    献岁抱深恻,侨居念归缘。常患亲爱离,始觉世务牵。少事河阳府,晚守淮南壖。平生几会散,已及蹉......
  • 善福精舍答韩司录清都观会宴见忆
    弱志厌众纷,抱素寄精庐。皦皦仰时彦,闷闷独为愚。之子亦辞秩,高踪罢驰驱。忽因西飞禽,赠我以......
  • 赠琮公
    山僧一相访,吏案正盈前。出处似殊致,喧静两皆禅。暮春华池宴,清夜高斋眠。此道本无得,宁复有......
  •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泛潮海,偃蹇陟......
  • 酬谈少府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壮心屈黄绶,浪迹寄沧洲。昨观荆岘作,如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