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寄李学士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陈师道
2025-07-19

寄李学士

宋代  陈师道  

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
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後车。
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寄李学士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寄李学士翻译及注释

《寄李学士》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陈师道。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感慨,表达了对友人李学士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分析:

中文译文:
眼看游旧半东都,
五岁曾无一纸书。
平日齐名多早达,
暮年同国未情疏。
稍寻东刹论兹事,
赖有西方托后车。
说与杜郎须著便,
不应濠上始知鱼。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述的方式,展现了作者陈师道的一生经历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眼看游旧半东都”,揭示了作者在东京城(即东都)流连往事的心境。接着,“五岁曾无一纸书”,表明了作者在幼年时缺乏教育的机会,这句话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教育的不完善。

接下来的两句“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表达了作者在年轻时名声鹊起,早早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但到了晚年,他与国家的情感依然紧密相连,没有疏远。这种情感的坚持和深厚让人感到敬佩。

下半首,作者逐渐转向对友人李学士的思念。他说“稍寻东刹论兹事”,表明自己在东京城的佛寺中寻找李学士,想与他交流心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法亲自与李学士相会。这时,作者表达了对西方的依赖,“赖有西方托后车”,西方可能指代佛教,也可以理解为寄托他情感的地方。

最后两句“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表明作者希望通过写诗与李学士交流,表达自己的心情,以期得到友人的回应。他认为,只有与李学士分享自己的感受,才能让李学士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就像鱼只有在濠(鱼塘)上才能感受到自由一样。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示了作者的真挚情感和对教育的思考。同时,通过对东西方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友情和交流的渴望。整首诗词构思巧妙,情感深沉,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寄李学士拼音读音参考

jì lǐ xué shì
寄李学士

yǎn kàn yóu jiù bàn dōng dōu, wǔ suì céng wú yī zhǐ shū.
眼看游旧半东都,五岁曾无一纸书。
píng rì qí míng duō zǎo dá, mù nián tóng guó wèi qíng shū.
平日齐名多早达,暮年同国未情疏。
shāo xún dōng shā lùn zī shì, lài yǒu xī fāng tuō hòu chē.
稍寻东刹论兹事,赖有西方托後车。
shuō yǔ dù láng xū zhe biàn, bù yīng háo shàng shǐ zhī yú.
说与杜郎须著便,不应濠上始知鱼。


相关内容11:

送江楚州

次韵游花洞

过杭留别曹无逸朝奉

赠寇国宝三首

答寇十一惠朱樱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和江秀才献花三首
    风雨东篱冷落看,清溪水落玉峰寒。酒家不办当垆费,乞与先生种杏坛。...
  • 赠周秀才二首
    早逢异人得异术,究考咎休出顷刻。相逢拍手问由来,怪我今年有阴德。...
  • 智宝院後楼怀胡元茂
    晚渡呼舟疾,寒城著雾深。昏鸥明鸟道,风叶乱霜林。久客登临目,中年怀旧心。犹须一长笛,领览自......
  • 戏元弼
    车驰卒奔风雨过,白发故人余一个。幸是元无左阿君,何须不著陈惊坐。...
  • 和舅氏公退言怀
    追陪强韵愧难过,应接前闻觉未多。盛礼每虚摩诘席,旧词犹可雪儿歌。手开新径延徐步,眼趁高梧上......
  • 次韵苏公独酌
    云月酒下明,风露衣上落。是中有何好,草草成独酌。使君顾谓客,老子兴不薄。饮以全吾真,醉则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