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曾几
2025-07-19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

宋代  曾几  

齿危但以粥充虚,辜负公家夏屋渠。
政恐曲生深作崇,可怜髯簿顿成疏。
动摇不减韩吏部,蹴踏非同焦校书。
落势今年残未已,只应从此并无馀。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作者简介

曾几(1085--1166)中国南宋诗人。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是宋代曾几所作。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齿危但以粥充虚,
辜负公家夏屋渠。
政恐曲生深作崇,
可怜髯簿顿成疏。
动摇不减韩吏部,
蹴踏非同焦校书。
落势今年残未已,
只应从此并无馀。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失意和对时局的担忧。诗人在饮食方面受到限制,只能以粥来填充空虚的胃口。他感到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重大,但却未能尽力履行,辜负了公共利益。政治的曲折和深奥让他感到担忧,他可怜那些为政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而成为了无能或疏忽的官员。他认为动荡不安的局势并没有减少,政治官僚与平民百姓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他感叹国家的衰败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政治现实的忧虑。诗中的"齿危"指的是诗人年老失去牙齿的状态,但他只能以粥来填充胃口。这种形象化的表达体现了诗人的无奈和困顿。诗人通过"辜负公家夏屋渠"的语句,表达了自己对于未能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的遗憾和愧疚之情。诗中还提到政治的曲折和深奥,以及官员的能力不足和疏忽,这些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担忧。最后的两句"落势今年残未已,只应从此并无馀"暗示了国家衰败的局势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揭示了作者对于自身和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担忧。它体现了诗人对于时局的深刻观察和对国家的忧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能力和力量的无奈。这首诗词在抒发情感的同时,也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呈现了宋代社会的政治困境和衰落的景象,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拼音读音参考

cì wáng yuán bó wèn yú tuō chǐ yùn
次王元渤问余脱齿韵

chǐ wēi dàn yǐ zhōu chōng xū, gū fù gōng jiā xià wū qú.
齿危但以粥充虚,辜负公家夏屋渠。
zhèng kǒng qū shēng shēn zuò chóng, kě lián rán bù dùn chéng shū.
政恐曲生深作崇,可怜髯簿顿成疏。
dòng yáo bù jiǎn hán lì bù, cù tà fēi tóng jiāo jiào shū.
动摇不减韩吏部,蹴踏非同焦校书。
luò shì jīn nián cán wèi yǐ, zhǐ yìng cóng cǐ bìng wú yú.
落势今年残未已,只应从此并无馀。


相关内容11:

家酿酒乡四首

闻寇至初去柳州

赠裴仲卿

寄许子礼

寄满粹翁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挽程伯禹尚书三首
    昔在宣和日,雍容接俊游。横经临璧沼,提椠上瀛洲。去德俄千里,依仁复两州。岂知垂老别,华屋落......
  • 湖州张公济仰高亭
    苕溪霅溪磨青铜,南山北山无数峰。不知当用几钱买,罗列乃在君窗中。属官属私置莫问,但办一榻眠......
  • 出岭
    乞得身閒又御魑,干戈瘴疠两危机。三年似涉新冰过,十口今持旧璧归。天静不忧鸿北向,月明休咏鹊......
  • 岁暮呈王介甫平甫
    岁暮远为客,一身归计深。尘沙日翳翳,雨雪夜阴阴。喜色开南信,悲怀动北琴。感时须寂寞,何独少......
  • 别陈药院
    客居平日有谁亲,一别三年百病身。为道难言轻感慨,羡君无病更医人。...
  • 送路应求赴郢守
    一雨全清去路尘,石城风物话临分。了无狱讼劳官长,賸有江山奉使君。楼上今谁能和曲,鼻端那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