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黄庭坚
2025-07-18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宋代  黄庭坚  

漠庭数遣林牙使,羌种来窥雁塞耕。
壮士看天思上策,月边鸣笛为谁横。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翻译及注释

诗词:《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漠庭数遣林牙使,
羌种来窥雁塞耕。
壮士看天思上策,
月边鸣笛为谁横。

中文译文:

广袤的河朔地区,频繁派遣军队巡逻,
羌族人来窥探雁门关的农耕情况。
壮士仰望苍天,思考着应对的策略,
月光下,一曲笛声横空飞扬,为谁而奏。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黄庭坚与友人谢公共同创作的八首诗词之一,以河朔地区为背景,描述了军事与农耕的景象。

首先,诗中提到了漠庭数遣林牙使,意味着边疆地区频繁派遣军队,维护边境的安全。漠庭指的是边疆地区的广袤草原,数遣林牙使表示频繁调派军队。接着,羌种来窥雁塞耕,羌族人来观察、窥探雁门关地区的农耕情况。雁门关是河朔地区的重要关口,羌族人可能是来自边境地区的观察者,他们对于这片农耕之地产生了兴趣。

接下来的两句壮士看天思上策,月边鸣笛为谁横,表达了壮士仰望苍天,思考着应对的策略。这里的壮士指的是军事将领或有军事头脑的人,他们在面对边境的局势时,仰望苍天,思考着应对之策。而月边鸣笛则象征着警戒的信号,这曲笛声响彻月夜,但却不知为谁而奏。这里可能是在暗示边境的紧张局势,警示着不确定的因素和未知的敌人。

整首诗描绘了河朔地区的军事与农耕景象,反映了宋代边疆的动荡与不安。诗中通过壮士的思考和月边鸣笛的声音,呈现了紧张的局势和壮士们面对外患时的决断与思索。同时,诗中的自然意象和音乐元素也增添了一种宏大而悲壮的氛围。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军事和农耕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壮士们在其中的思考和应对。诗中运用了自然意象和音乐元素,增添了诗歌的艺术性和氛围,展现了宋代边疆的困境与壮士的英勇。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拼音读音参考

hé xiè gōng dìng hé shuò màn chéng bā shǒu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mò tíng shù qiǎn lín yá shǐ, qiāng zhǒng lái kuī yàn sāi gēng.
漠庭数遣林牙使,羌种来窥雁塞耕。
zhuàng shì kàn tiān sī shàng cè, yuè biān míng dí wèi shuí héng.
壮士看天思上策,月边鸣笛为谁横。


相关内容11:

赠嗣直弟颂十首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次韵师厚病间十首

春近四绝句

南山罗汉赞十六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和谢公定河朔漫成八首
    急雨长风溢两河,欣然河伯顺风歌。行观东海方存少,不以黄流更自多。...
  • 行迈杂篇六首
    杏村桃坞春三月,少有人家不出游。一顾虽无倾国色,千金肯为使君留。...
  • 观道二篇
    圣人用仁心,恻伤路傍儿。虎狼舐吻血,自哺胃与肌。同在天地闲,六凿相识知。父母临万物,大道甚......
  • 再和元礼春怀十首
    行云行雨迷三峡,归凤求凰振九苞。月白花红倾酒满,不将春色等闲抛。...
  • 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禁中夜半定天下,仁风义气彻修门。十分整顿乾坤了,复辟归来道更尊。...
  • 放言十首
    弄水清江曲,采薇南山隅。当吾无事时,此岂不我娱。乔木好鸟音,天风韵虚徐。遐心游四海,万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