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宿慈氏院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张耒
2025-07-20

宿慈氏院

宋代  张耒  

楼上鸣钟报五更,朦胧深殿佛灯明。
更无幽梦随寒枕,听彻风松到晓声。

宿慈氏院作者简介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宿慈氏院翻译及注释

《宿慈氏院》是宋代张耒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楼上鸣钟报五更,
朦胧深殿佛灯明。
更无幽梦随寒枕,
听彻风松到晓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慈氏院过夜的情景。诗中描述了黎明前的安静时刻,寺庙里的钟声和佛灯的光亮。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安静地度过了夜晚,没有被幽梦所困扰,而是聆听着风声和松韵,直到黎明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清新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祥和的场景。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的寺庙中。鸣钟报五更,是告诉人们已经进入了黎明前的时刻,同时也为诗中的环境增添了一种肃穆的氛围。朦胧深殿中佛灯的明亮,是对寺庙内的虔诚和信仰的象征,也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诗中的"幽梦"一词,可能指的是作者在夜晚的梦境中的幽绪,而在这样宁静的环境中,作者没有被幽梦所扰,表达了他的心境宁静和无忧无虑。而"寒枕"则显示了作者的清冷寡欲,没有被物质欲望所困扰。

最后两句"听彻风松到晓声"则描绘了作者在这宁静的时刻听到的风声和松树的韵律,暗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敏感和与之相融的心境。整首诗给人一种宁静、祥和、清新的感受,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沉静而安详的心情。

宿慈氏院拼音读音参考

sù cí shì yuàn
宿慈氏院

lóu shàng míng zhōng bào wǔ gēng, méng lóng shēn diàn fó dēng míng.
楼上鸣钟报五更,朦胧深殿佛灯明。
gèng wú yōu mèng suí hán zhěn, tīng chè fēng sōng dào xiǎo shēng.
更无幽梦随寒枕,听彻风松到晓声。


相关内容11:

送欧阳经赴蒲圻

木芙蓉菊花盛开

余谪居齐安寓郡东佛舍而制不得逾岁今冬遂移

秋雨小酌赠贾七

题南顿光武祠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宣城至日谒天庆观行香呈郡僚
    溪山惨残岁,况乃值深冬。清晨率其属,肆礼凝琳宫。漠漠冒原露,凄凄隔水风。南方异气候,霜叶未......
  • 送李公辅赴宰宣城
    与君骑竹即同游,抱子相看发已秋。莫惜往来勤马足,未须容易转船头。君方搜句窗间岫,我已悬情天......
  • 壬午正月望夜赴临汝宿襄城古驿县有古寺家人
    江城收灯寒寂历,里巷闭门不复出。蓬茅数屋逐臣庐,门前樵牛卧斜日。老人拥褐炉前睡,眼冷不眠思......
  • 寂寂
    寂寂秋日暮,辉辉檐影斜。鸣虫隐衰蔓,晚蝶守余花。雨急荷翻叶,墙崩竹引芽。不才非吏隐,鸡黍学......
  • 题吴熙老风云图
    雨脚横空万牛弩,烈风吹山山欲仆。草披木拔何足道,大江翻澜失洲渚。路旁失辔者谁子,道阻且长泥......
  • 寒食后数日方持斋诵经而东园游人甚盛因而赋
    芳物忽过半,寒食已阑珊。园静鸣鸟下,花稀新叶繁。焚香翻贝叶,谢客掩柴关。止酒方清坐,畦蔬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