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池雁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王安石
2025-07-14

池雁

宋代  王安石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
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

池雁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池雁翻译及注释

诗词:《池雁》

羽毛摧落向人愁,
当食哀鸣似有求。
万里衡阳冬欲暖,
失身元为稻粱谋。

中文译文:
雁羽凋落使人忧愁,
在觅食时发出哀鸣,仿佛有所请求。
万里衡阳的冬天渐暖,
失去自由身体为了稻谷和粮食而服务。

诗意:
这首诗词由宋代作家王安石创作,以描绘池中的雁鸟为主题。诗人通过雁羽凋零、哀鸣求食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忧愁的情绪。雁群飞行的过程中,羽毛逐渐凋落,象征着物是人非的变迁,使人感到无尽的忧伤。同时,雁鸟的哀鸣也传达了它们对食物的追求和渴望。

在诗的后两句中,诗人描述了衡阳地区的冬天即将过去,温暖即将来临。然而,诗人以雁鸟失去自由身体为代价为人类服务的形象,暗示了人们为了谋求稻谷和粮食而不惜牺牲他人的现实。这种揭示社会现实的隐喻将读者的思绪引向社会的冷酷和人性的残酷。

赏析:
《池雁》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雁鸟的悲苦遭遇,展示了生命的脆弱和社会的残酷。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写,诗人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关注。诗中采用了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读者在欣赏诗词的同时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诗词中的冷暖对照和生死对立,以及对人性的揭示,使这首诗词富有深意和哲理。通过诗人的笔触,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人类行为的反思和社会现实的揭示。《池雁》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引发人们对生活意义和社会伦理的思考,展现了王安石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深度。

池雁拼音读音参考

chí yàn
池雁

yǔ máo cuī luò xiàng rén chóu, dāng shí āi míng shì yǒu qiú.
羽毛摧落向人愁,当食哀鸣似有求。
wàn lǐ héng yáng dōng yù nuǎn, shī shēn yuán wèi dào liáng móu.
万里衡阳冬欲暖,失身元为稻粱谋。


相关内容11:

白日不照物

示俞秀老二首

和耿天骘同游定林

次韵昌叔岁暮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三战败不羞
    三战败不羞,一官迁辄喜。古人思慰亲,愧辱宁在己。於陵避兄食,织屦仰妻子。思义有相权,洁身非......
  • 山前
    山前溪水涨潺潺,山後云埋不见山。不趁雨来耕水际,即穿云去卧山间。...
  • 河势
    河势浩难测,禹功传所闻。今观一川破,复以二渠分。国论终将塞,民嗟亦已勤。无灾等难必,从众在......
  • 秋日不可见
    秋日不可见,林端但余黄,杖藜思平野,俛仰畏无光。栗栗涧谷风,吹我衣与裳。娟娟空山月,照我冠......
  • 送致政朱郎中东归
    平生不省问田园,白首忘怀道更尊。已上印书通北阙,稍留冠盖饯东门。冯唐老有为郎恋,疏广终无任......
  • 次韵张氏女弟咏雪
    天上空多地上稀,初寒风力故应微。那能镇压黄尘起,强欲侵凌白日飞。邑犬横来矜意气,窟蟾偷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