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5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

宋代  梅尧臣  

鲁馆当年盛,秦台此日遥。
龙归终合剑,凤去不闻箫。
挽曲方传薤,行輀竞奠椒。
空余汉官属,泣送马如潮。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鲁馆当年盛,秦台此日遥。
龙归终合剑,凤去不闻箫。
挽曲方传薤,行輀竞奠椒。
空余汉官属,泣送马如潮。

译文:
昔日鲁国宴会的馆舍曾经热闹,而今天在秦台上却遥远。
龙归于天,剑也随之合而归,凤凰已经离去,再也听不到箫声。
哀挽之歌传唱,人们奠祭的礼物竞相献上。
只有空荡荡的汉官们陪伴着,泪水如潮般送行马车。

诗意:
这首诗是为齐国的大长公主而写的挽词,表达了对公主的深深怀念和悲痛之情。诗人通过描绘过去鲁国宴会的盛况与现在秦台上的孤寂,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失去的美好的感伤之情。龙与剑的归合、凤凰的离去,象征着公主的离世,箫声也再也听不到,给人一种悲壮而凄凉的感觉。挽曲传唱,奠祭椒香,表达了对公主的哀悼之情,展现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末的空荡荡的汉官和泪如潮水般的送行场景,更加增添了悲凉之意。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齐国大长公主的挽歌,展示了作者对逝去美好时光和已故公主的怀念之情。通过对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诗人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人事的更迭,以及人们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在描绘公主的离世和人们对她的哀悼时,诗中运用了龙、剑、凤凰、箫声等象征性的意象,增添了诗词的艺术感。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悲凉的意境,将诗人内心深深的悲痛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思索和共鸣的空间。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拼音读音参考

qí guó dà cháng gōng zhǔ wǎn cí èr shǒu
齐国大长公主挽词二首

lǔ guǎn dāng nián shèng, qín tái cǐ rì yáo.
鲁馆当年盛,秦台此日遥。
lóng guī zhōng hé jiàn, fèng qù bù wén xiāo.
龙归终合剑,凤去不闻箫。
wǎn qū fāng chuán xiè, xíng ér jìng diàn jiāo.
挽曲方传薤,行輀竞奠椒。
kòng yú hàn guān shǔ, qì sòng mǎ rú cháo.
空余汉官属,泣送马如潮。


相关内容11:

和范景仁王景彝殿中杂题三十八首并次韵其二

淮上杂诗六首

赠狄梁公十二代孙国宾

观博阳山火

同诸韩及孙曼叔晚游西湖三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妾薄命
    昔是波底沙,今为陌上尘。曾闻清泠混金屑,谁谓飘扬逐路人。悠悠万物难自保,朝看穠华暮衰老。须......
  •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五首
    唧唧复唧唧,长沙何太息。秋风入破衣,瘦妇思补刺。手中把长线,无帛缝不得。夜夜忧向寒,斗柄渐......
  • 月下怀裴如晦宋中道
    九陌无人行,寒月净如水。洗然天宇空,玉井东南起。我马卧我庭,帖帖垂颈耳。霜花满黑鬣,穴欲致......
  • 张尧夫寺丞改葬挽词
    当时嗟遽殁,二子未能言。频岁折丹桂,买茔迁陆浑。重铭太史笔,不替故人恩。为善有终庆,此焉天......
  • 茶磨二首
    盆是荷花磨是莲,谁砻麻石洞中天。欲将雀舌成云末,三尺蛮童一臂旋。...
  • 袁大监挽词三首
    昔罢宣城守,将归尚抚予。殷勤为开径,惨怆遂登车。告老闻还楚,遗荣喜效疏。西山忽埋玉,松露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