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寄郑补阙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罗隐
2025-07-21

寄郑补阙

唐代  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寄郑补阙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寄郑补阙翻译及注释

《寄郑补阙》是唐代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夫子的门前有着几重高墙,每经过这里都会怀念过去到梁国游玩的经历。回忆从那些青琐细节开始,却无从见到现在的路。但对那份深深的思恩,却永远忘不掉。这并非因为有谗言的阻隔,而是因为忙于养心修身而顾不上贪图权贵之书。与离别以来的忧愁和疲惫多少有关,两次过春天的时候,槐花已然开黄。

诗意:
《寄郑补阙》通过描述诗人经过夫子门前时的思恋和回忆,表达了对过去游玩经历的眷恋之情,并秉持着对学问、品德的修养,时刻铭记在心。诗人从头到尾通过对境遇和感慨的叙述,展示了自己对权利和社会批评的决心,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文人的独立和坚守。

赏析:
《寄郑补阙》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出夫子门前的墙和回忆,通过常人可以感受到的细节,传递出诗人内心的田园情怀和追求清雅的思考。尽管诗人无法亲眼见到曾经走过的路,但他对过去经历的温馨和怀念却根深蒂固,因为这是他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回忆。同时,诗人也明确表示,他对权谋和虚名的追求不屑一顾,更关注于自己的成长和修养。整首诗以言简意赅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坚持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的风范,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真谛的思考。

寄郑补阙拼音读音参考

jì zhèng bǔ quē
寄郑补阙

fū zǐ mén qián shù rèn qiáng, měi jīng guò chù yì yóu liáng.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
lù cóng qīng suǒ wú yīn jiàn,
路从青琐无因见,
ēn zài dān xīn bù kě wàng.
恩在丹心不可忘。
wèi bì biàn wèi chán kǒu gé, zhǐ yīng tān cǎo jiàn shū máng.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
bié lái chóu cuì zhī duō shǎo, liǎng dù huái huā mǎ shàng huáng.
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相关内容11:

题崇庆寺壁

叹平泉(一作伤平泉庄)

淮南送李司空朝觐

题袁溪张逸人所居

重送朗州张员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春晚寄钟尚书
    宰府初开忝末尘,四年谈笑隔通津。官资肯便矜中路,酒醆还应忆故人。江畔旧游秦望月,槛前公事镜......
  • 寄三衢孙员外
    小敷文伯见何时,南望三衢渴复饥。天子未能崇典诰,诸生徒欲恋旌旗。风高绿野苗千顷,露冷平楼酒......
  • 王濬墓
    男儿未必尽英雄,但到时来即命通。若使吴都犹王气,将军何处立殊功。...
  • 送王使君赴苏台
    东南一望可长吁,犹忆王孙领虎符。两地干戈连越绝,数年麋鹿卧姑苏。疲甿赋重全家尽,旧族兵侵太......
  • 秋寄张坤
    庭树已黄落,闭门俱寂寥。未知栖托处,空羡圣明朝。酒醒乡心阔,云晴客思遥。吾徒自多感,颜子只......
  • 寄礼部郑员外
    栾郄门风大,裴王礼乐优。班资冠鸡舌,人品压龙头。夜直炉香细,晴编疏草稠。近闻潘散骑,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