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夜宴惜别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白居易
2025-07-19

夜宴惜别

唐代  白居易  

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
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
夜长似岁欢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

夜宴惜别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夜宴惜别翻译及注释

《夜宴惜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词。该诗以夜宴上的离别情景为题材,通过描绘音乐的终结和人们的离愁别绪,抒发了诗人对离别的惜别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
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
夜长似岁欢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幕夜晚宴会结束时的离别场景,通过细致的描写和动情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惜别之情。

首联“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通过描述宴会的盛况和音乐的终结,表达了人们离别时内心的愁绪。“笙歌”、“离声”以及“满坐愁”等词语形象地表现了人们离别时的凄凉氛围。

次联“筝怨朱弦从此断,烛啼红泪为谁流”,诗人运用筝声、烛光等形象,凸显了离别的悲伤情感。“筝怨”形容筝弦哀鸣,表示离别的伤感。“烛啼红泪”则是比喻烛光下的眼泪,使得离别的情绪更加真切。

末联表达了诗人对别离的无奈和对离别的痛苦的思考。“夜长似岁欢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表达了夜晚的漫长让人感到宴会的尽头将至,但是饮酒宛如泥沼一般,使人难以舍弃。“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则无情地指出鸡鸣声意味着即将分别,门外的风雨更加凄冷,加深了离别的愁绪。

整首诗词感情真挚,言简意赅。通过音乐、烛光、酒宴等形象手法描绘了离别的凄凉场景,表达了人们对离别的痛苦和无奈,令读者在感受到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引发对人生离别的思考。

夜宴惜别拼音读音参考

yè yàn xī bié
夜宴惜别

shēng gē yǐ nǐ qū zhōng tóu, zhuǎn zuò lí shēng mǎn zuò chóu.
笙歌旖旎曲终头,转作离声满坐愁。
zhēng yuàn zhū xián cóng cǐ duàn,
筝怨朱弦从此断,
zhú tí hóng lèi wèi shuí liú.
烛啼红泪为谁流。
yè zhǎng shì suì huān yí jǐn, zuì wèi rú ní yǐn mò xiū.
夜长似岁欢宜尽,醉未如泥饮莫休。
hé kuàng jī míng jí xū bié, mén qián fēng yǔ lěng xiū xiū.
何况鸡鸣即须别,门前风雨冷修修。
zhǔ


相关内容11:

临都驿送崔十八

问移竹

七年春题府厅

府西亭纳凉归

种桃歌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偶作二首
    战马春放归,农牛冬歇息。何独徇名人,终身役心力。来者殊未已,去者不知还。我今悟已晚,六十方......
  • 酬梦得贫居咏怀见赠
    岁阴生计两蹉跎,相顾悠悠醉且歌。厨冷难留乌止屋,门闲可与雀张罗。病添庄舄吟声苦,贫欠韩康药......
  • 题龙门堰西涧
    东岸菊丛西岸柳,柳阴烟合菊花开。一条秋水琉璃色,阔狭才容小舫回。除却悠悠白少傅,何人解入此......
  • 哭微之二首
    八月凉风吹白幕,寝门廊下哭微之。妻孥朋友来相吊,唯道皇天无所知。文章卓荦生无敌,风骨英灵殁......
  • 刘苏州以华亭一鹤远寄,以诗谢之
    老鹤风姿异,衰翁诗思深。素毛如我鬓,丹顶似君心。松际雪相映,鸡群尘不侵。殷勤远来意,一只重......
  • 感春
    老思不禁春,风光照眼新。花房红鸟觜,池浪碧鱼鳞。倚棹谁为伴,持杯自问身。心情多少在,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