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十七夜对月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甫
2025-07-24

十七夜对月

唐代  杜甫  

送别  惜别  友情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十七夜对月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十七夜对月翻译及注释

《十七夜对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词,描述了一个秋夜中作者对着明亮的月光感受自然和生活的情景。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秋天的月亮依然圆满,夜晚的江村里只有我这个孤独的老人。
我卷起窗帘,让月光照在客厅,倚着拐杖,随意地守候着。
月光穿过深处的云雾,抖动着隐蔽的乌云,频繁地映照着夜间的鸟儿。
我住在茅屋中,依靠橘树和柚子树,清新的露水在月光下闪烁。

**诗意:**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一个秋夜的月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和内心的情感。诗人以自己独处的老人形象,通过对月光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他对生活、岁月和自然的思考。诗中表达的孤独、静谧和对自然的感悟,与诗人晚年的境遇以及他对人生的深刻体验紧密相关。

**赏析:**
1. **孤寂与静谧:** 诗人将自己置身于深秋的夜晚,强调了江村的宁静和孤寂。他描述自己独自一人,卷帘对着明亮的月光,以及倚着杖观察夜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寂寥的氛围。

2. **自然与人生:** 诗中的月光、乌云、宿鸟等自然元素,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相呼应。月光的光芒穿过深处的云雾,暗示诗人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也象征着生命中的起伏和阴晴。夜晚的鸟儿频繁飞动,似乎与诗人的内心产生了某种共鸣,也可能寓意着诗人对光阴飞逝的感慨。

3. **居所与感受:** 诗人住在茅斋中,倚靠橘柚树,表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宁静的生活态度。清新的露水在月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暗示诗人的内心是纯净而透明的,与清新的自然景色相得益彰。

4. **岁月与情感:** 诗人将自己的孤独老人形象融入诗中,抒发了对时光流转的感受。他的岁月已经很长,而夜晚的月光也是不断循环的,这种循环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了对岁月流转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综上所述,杜甫的《十七夜对月》以深刻的内心感受和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自然和时间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感受,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微妙的联系。

十七夜对月拼音读音参考

shí qī yè duì yuè
十七夜对月

qiū yuè réng yuán yè, jiāng cūn dú lǎo shēn.
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
juàn lián hái zhào kè, yǐ zhàng gèng suí rén.
卷帘还照客,倚杖更随人。
guāng shè qián qiú dòng, míng fān sù niǎo pín.
光射潜虬动,明翻宿鸟频。
máo zhāi yī jú yòu, qīng qiē lù huá xīn.
茅斋依橘柚,清切露华新。


相关内容11:

陈拾遗故宅(宅在射洪县东七里东武山下)

赠高式颜

晓望白帝城盐山

发阆中

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奉赠严八阁老
    扈圣登黄阁,明公独妙年。蛟龙得云雨,雕鹗在秋天。客礼容疏放,官曹可接联。新诗句句好,应任老......
  •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
  • 雨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
  • 送兵到蓟北
    积雪与天迥,屯军连塞愁。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 寄裴施州(裴冕坐李辅国贬施州刺史)
    廊庙之具裴施州,宿昔一逢无此流。金钟大镛在东序,冰壶玉衡悬清秋。自从相遇感多病,三岁为客宽......
  • 铁堂峡(铁堂山在天水县东五里,峡有铁堂庄)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