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捣衣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甫
2025-07-21

捣衣

唐代  杜甫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捣衣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捣衣翻译及注释

《捣衣》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译文:

我也知道战地的勇士无法回来,
秋天到来,我拭去衣服上的灰尘。
残酷的寒冷月亮已经上升,
加上长期离别的忧伤。
我不愿意放弃捣衣的辛劳,
我寄托一份深情给远离的战士。
用尽我在家中的力气,
而你却只能听到空荡荡的回音。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由唐代杜甫创作,描述了一个家中妇女在长期与战地丈夫分离后,仍然坚持做捣衣工作,表达了妇女对家人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诗中的“亦知戍不返”,直接道出了战友难以回家的现实。接着,诗人描述了秋天到来时她拭去衣服上的灰尘,象征着她对丈夫归来的期盼和准备。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不愿放弃捣衣的决心和深情,以及对经历长期离别、挑战和磨难的战士的关怀和思念。

通过题材的选择和描述,诗人描绘了妇女在战乱时期坚守家庭、传承家风的形象,表达了对战士的祝福和关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战争对普通人民生活的冲击和影响。

整首诗用字简洁明了,行文流畅自然。通过捣衣这个家务活动,表达了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的关注。同时,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诗人以一种婉转的方式,抒发了女性崇高的品质和家庭责任感,传递出爱和关怀的力量。

捣衣拼音读音参考

dǎo yī
捣衣

yì zhī shù bù fǎn, qiū zhì shì qīng zhēn.
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
yǐ jìn kǔ hán yuè, kuàng jīng zhǎng bié xīn.
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níng cí dǎo yùn juàn, yī jì sāi yuán shēn.
宁辞捣熨倦,一寄塞垣深。
yòng jìn guī zhōng lì, jūn tīng kōng wài yīn.
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


相关内容11:

柳梢青(乙巳二月西兴赠别)

中秋月(一作廖凝诗)

西江月

宫词一百首

赠夫诗三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戏赠友人
    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
  • 咏风
    萧萧度阊阖,习习下庭闱。花蝶自飘舞,兰蕙生光辉。相乌正举翼,退鹢已惊飞。方从列子御,更逐浮......
  • 南歌子(再用前韵)
    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化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早知......
  • 烧歌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微红夕如灭,短焰复相连。差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低随回风尽,远照檐......
  • 送春
    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复暮。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送春曲江上,眷眷东西顾。但见扑水花,纷纷不......
  • 奔亡道中五首
    苏武天山上,田横海岛边。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亭伯去安在,李陵降未归。愁容变海色,短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