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答吴和二绝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19

答吴和二绝

宋代  苏辙  

三间浰水小茅屋,不比麻田新草堂。
门我秋来气如火,此间何事得安康。

答吴和二绝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答吴和二绝翻译及注释

《答吴和二绝》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三间浰水小茅屋,
不比麻田新草堂。
门我秋来气如火,
此间何事得安康。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辙居住的一间简陋的茅屋,与他朋友吴和所居住的新草堂相比较。苏辙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他说自己的门在秋天时充满了炽热的气息,表明他内心燃烧着创作的激情。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于简朴生活的满足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赏析:
1. 对比手法:诗中作者通过对比自己的小茅屋和吴和的新草堂,突出了茅屋的朴素和简陋,以强调自己对简朴生活的满足。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2. 形象描绘: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己的门比作秋天的火焰,以突出自己内心中的激情和热情。这种生动的描写使诗词更加形象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情感表达:整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的喜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通过描述自己的小茅屋,作者表达了对安康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满足。这种情感表达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平和与满足。

总的来说,《答吴和二绝》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比手法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简朴生活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与追求,给人以情感上的共鸣和启迪。

答吴和二绝拼音读音参考

dá wú hé èr jué
答吴和二绝

sān jiān liàn shuǐ xiǎo máo wū, bù bǐ má tián xīn cǎo táng.
三间浰水小茅屋,不比麻田新草堂。
mén wǒ qiū lái qì rú huǒ, cǐ jiān hé shì dé ān kāng.
门我秋来气如火,此间何事得安康。


相关内容11:

仙游潭五首·潭

初到绩溪视事三日出城南谒二祠游石照偶成四

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六芗茅馆

郿坞

仙游潭五首·马融石室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问黄蘖长老疾
    四大俱非五蕴空,身心河岳尽消熔。病根何处容他住,日夜还将药石攻。...
  • 予初到筠即於酒务庭中种竹四丛杉二本及今三
    种竹成丛杉出檐,三年慰我病厌厌。剪除乱叶风初好,封植孤根笋自添。高节不知尘土辱,坚姿试待雪......
  • 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
    城南高楼出乔木,下有方塘秋水足。新霜未变草木鲜,晚日旋催梨枣熟。雨荒松菊半榛莽,风老菰蒲初......
  • 同王适赋雪
    北风吹雨雨不断,遍满虚空作飞霰。纸窗独卧不成眠,茅屋无声时一泫。鸟乌错莫寒未起,庭户空明夜......
  • 和王适炙背读书
    少年读书处,寒夜冷无火。老来百事慵,炙背但空坐。眼昏愁细书,把卷惟恐卧。寒衣补故褐,家酿熟......
  • 次韵任遵圣见寄
    故国老成谁复先,壮心空记语当年。灌夫失意贫无友,梅福辞官晚作仙。诗句清新非世俗,退居安稳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