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陶酬刘柴桑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19

和陶酬刘柴桑

宋代  苏轼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和陶酬刘柴桑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陶酬刘柴桑翻译及注释

《和陶酬刘柴桑》是苏轼写于宋代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红薯与紫芽,指的是种植在墙四周的红薯和紫芽。这里描绘了一种自然生长的景象,显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这两句描述了春天和秋天的景色。"幽兰春"指的是春天时幽静的兰花,而"霜菊秋"则指秋天时的菊花。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欣赏和推崇,主张顺应自然的节气和景色。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这句诗意呼应了前两句诗句,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界的奇妙之处的讴歌。"穷冬出瓮盎"指的是冬天时瓮盎(一种容器)中的植物也能出芽,暗示了生命的坚韧和不息。"磊落胜农畴"则形容这种生命力的勃发超过了农田的丰收,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和自然界的敬仰。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思考和感慨。"淇上白玉延"指的是淇水边上的白玉般的岩石,表达了苏轼对美景的赞美。"能复过此不,不思马少游"则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悔恨和思考。这句诗意呼应了前面的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作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曾经少年时逝去的时光。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和陶酬刘柴桑》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色和生命力,并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己年少时光的思念和悔恨。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和陶酬刘柴桑拼音读音参考

hé táo chóu liú chái sāng
和陶酬刘柴桑

hóng shǔ yǔ zǐ yá, yuǎn chā qiáng sì zhōu.
红薯与紫芽,远插墙四周。
qiě fàng yōu lán chūn, mò zhēng shuāng jú qiū.
且放幽兰春,莫争霜菊秋。
qióng dōng chū wèng àng, lěi luò shèng nóng chóu.
穷冬出瓮盎,磊落胜农畴。
qí shàng bái yù yán, néng fù guò cǐ bù,
淇上白玉延,能复过此不,
bù sī mǎ shǎo yóu.
不思马少游。


相关内容11:

蔡景繁官舍小阁

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

和田仲宣见赠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
  • 留题仙都观
    山前江水流浩浩,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古今换易如秋草。空山楼观何峥嵘,真人王远阴......
  • 次韵钱穆父还张天觉行县诗卷
    君如天马玉花骢,万里须臾不计功。投刃皆虚有余地,运斤不辍自成风。如何十日敲榜外,已复千篇笑......
  • 武昌西山
    春江渌涨蒲萄醅,武昌官柳知谁栽。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西山一上十五里,风驾两腋飞......
  • 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
    绿暗初迎夏,红残不及春。魏花非老伴,卢橘是乡人。井落依山尽,岩崖发兴新。岁寒君记取,松雪看......
  • 次韵赵令铄
    东坡已报六年穰,惆怅红尘白首郎。枕上溪山犹可见,门前冠盖已相望。故人年少真琼树,落笔风生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