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19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

宋代  苏轼  

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
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作品,题为《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罗细无纹角浪平,
半丸犀璧浦云泓。
午窗睡起人初静,
时听西风拉瑟声。

诗意:
这首诗以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为主题。诗人描述了自己在龙井辨才处偶然得到的一块歙州砚,赞叹其独特之处,并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自身感受的表达,传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内心的宁静。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细腻而富有意境的描写,展示了苏轼对一块歙州砚的赞叹和喜爱之情。第一句描绘了砚台的质地细腻光滑,没有任何纹理,仿佛水波平静。第二句以形容词的方式描绘砚台的颜色和光泽,将其比作半个璧玉,闪烁着云彩般的光芒。这些描写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砚台的细致观察和对其美感的赞叹。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绘室内的景象,营造出一个宁静的氛围。午时窗前,人们刚刚从睡梦中醒来,四周非常安静。这种宁静的环境与前文对砚台的赞美形成了对比,使读者更加明显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

最后一句以听觉的方式描述了西风吹拂拉瑟的声音,这里可以理解为诗人对自然声音的倾听和欣赏。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情感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美好事物的赞赏,给人以一种怡然自得的感觉。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感受和情绪。它展示了苏轼对自然美和艺术之美的敏感,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美好的心境。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拼音读音参考

ǒu yú lóng jǐng biàn cái chù dé shè yàn shén qí zuò xiǎo shī
偶于龙井辨才处得歙砚甚奇作小诗

luó xì wú wén jiǎo làng píng, bàn wán xī bì pǔ yún hóng.
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
wǔ chuāng shuì qǐ rén chū jìng, shí tīng xī fēng lā sè shēng.
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


相关内容11:

戏周正孺二绝

八月十七日,复登望海楼,自和前篇,是日榜

和顿教授见寄用除夜韵

成伯席上赠所出妓川人杨姐

和人回文五首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和蔡景繁海州石室
    芙蓉仙人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
  • 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
    新月照水水欲冰,夜霜穿屋衣生棱。野庐半与牛羊共,晓鼓却随鸦鹊兴。夜来履破裘穿缝,红颊曲眉应......
  • 蔡景繁官舍小阁
    使君不独东南美,典型长记先君子。戏嘲王叟短辕车,肯为徐郎书纸尾。三年弭节江湖上,千首放怀风......
  • 和田仲宣见赠
    头白江南醉司马,宽心时复唤殷兄。寒潮不应淮无信,客路相随月有情。未许低头拜东野,徒言共饮胜......
  • 此君轩
    云幢烟节十洲人,犀甲檀枪百万军。翳荟丛生何足道,此君真是此君君。...
  • 访张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万木锁云龙,天留与载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东。荠麦余春雪,樱桃落晚风。入城都不记,归路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