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鲁如晦七夕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王之道
2025-09-06

和鲁如晦七夕

宋代  王之道  

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
启明不为牵牛计,又放朝阳送曙来。

和鲁如晦七夕作者简介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庐州濡须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和鲁如晦七夕翻译及注释

诗词:《和鲁如晦七夕》
朝代:宋代
作者:王之道

译文:
谁家开启华丽的绮席,乞巧之夜阑珊,箫声和鼓声共同催促时间的流转。启明星并不受牵牛的计算所限,又一次放出朝阳,送来了黎明的曙光。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七夕节的景象,以及对时间流逝的体验和思考。诗人通过描写绮席、箫鼓和启明星等元素,展现了七夕节夜晚的喜庆和热闹氛围。诗中提到的乞巧活动是七夕节的重要传统,而箫声和鼓声催促时间的流转,则象征了人们在节日中追求欢乐和美好的心情。启明星的出现和朝阳的升起,表达了时间的不可控制和流逝的无常,以及人们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渴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意象,将七夕节的热闹和喜庆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诗人运用了华丽的绮席、夜晚的箫鼓声和启明星等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喜庆和活力的场景中。箫鼓声催促时间流转的描述,使人感受到时间的紧迫和流逝,引发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追求。启明星和朝阳的出现,象征着黎明即将到来,传递了对新的一天和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整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七夕节的喜庆气氛与对时间的感悟相结合,展示了诗人对美好时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希望。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热闹,同时也引发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和鲁如晦七夕拼音读音参考

hé lǔ rú huì qī xī
和鲁如晦七夕

qǐ qiǎo shuí jiā qǐ xí kāi, yè lán xiāo gǔ chèn xū cuī.
乞巧谁家绮席开,夜阑箫鼓趁虚催。
qǐ míng bù wéi qiān niú jì, yòu fàng zhāo yáng sòng shǔ lái.
启明不为牵牛计,又放朝阳送曙来。


相关内容11:

上张丞相十首

秋日悯旱题香山庄舍

和陈天予经过南巢邑人迎旧尹

书源上人壁

虞美人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西江月
    落日熔金万顷,晴岚洗剑双锋。紫枢元是黑头公。佳处因君愈重。分得湖光一曲,唤回庐岳千峰。清尊......
  • 和袁望回
    千古风流忆孔明,老龙高卧志存身。强陪簪绂更三圣,安坐江湖又四春。便合痴狂称达者,谁能穷悴作......
  • 和王觉民简褒山因上人枣岭魏欣然二首
    君来逾半月,未果一尊同。湖水寒应碧,山梨雨自红。何时过北牖,今日转西风。相去无他地,孤城杖......
  • 赠蔡道人
    宝盖山前蔡道人,十年学佛颇安贫。似闻亲觅天衣老,为改令名作惠新。...
  • 予绍兴三十二年夏四月三日行部至山中时月上
    去年入山时,孟夏暑犹薄。来观云母泉,阴崖坐盘礴。老禅披荆榛,经营始兴作。山空斤斧响,丁丁振......
  • 题德山涓老无句堂
    峰头示众合如何,一棒由来已自多。空去空回还信否,至今疑杀那人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