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9-12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

宋代  苏辙  

江水信浩渺,连山巧蔽亏。
端能上嶮绝,故自识津涯。
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
何人倚舟望,亦爱此峰危。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翻译及注释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信浩渺,
连山巧蔽亏。
端能上嶮绝,
故自识津涯。
灭没樯竿度,
飘摇鹭羽迟。
何人倚舟望,
亦爱此峰危。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辙在金陵(现在的南京)游览时所见的景色。江水浩渺,山连绵起,巧妙地遮掩了远处的缺陷。峰峦险峻,能够登上山巅,因此他自己感悟到了江水的边界。樯竿沉没在水中,船只飘摇,鹭鸟的羽毛飘动缓慢。有人依靠船只远望,也喜爱这危险的山峰。

赏析:
这首诗以苏辙独特的笔触描绘了江水和山峰的景色。他通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将江水的浩渺和山峰的峻峭表达得淋漓尽致。江水信浩渺,连绵的山峦巧妙地遮掩了它的不足之处,给人一种宽广无边的感觉。苏辙能够登上峰巅,从高处俯瞰江水,因此他自己也认识到了江水的边界和局限。樯竿沉没在水中,船只摇摆不定,鹭鸟的羽毛也随风飘动,这些形象描绘出江水的波澜起伏和变幻无常。最后两句表达了苏辙不仅是一个欣赏者,还是一个倚舟远望的人,他也喜爱这种危险的山峰的景色。

整首诗以简练、凝练的语言展示了苏辙对江水和山峰景色的深刻感悟。通过描写自然景观,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美的追求。这首诗词既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也启发了读者对自然景色的思考和感悟。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拼音读音参考

hé kǒng wǔ zhòng jīn líng jiǔ yǒng qí qī jiàn jiāng tíng
和孔武仲金陵九咏其七见江亭

jiāng shuǐ xìn hào miǎo, lián shān qiǎo bì kuī.
江水信浩渺,连山巧蔽亏。
duān néng shàng xiǎn jué, gù zì shí jīn yá.
端能上嶮绝,故自识津涯。
miè méi qiáng gān dù, piāo yáo lù yǔ chí.
灭没樯竿度,飘摇鹭羽迟。
hé rén yǐ zhōu wàng, yì ài cǐ fēng wēi.
何人倚舟望,亦爱此峰危。


相关内容11:

试院唱酬十一首其九试罢後偶作

至池州赠陈鼎秀才

新霜

浴罢

李钧寿花堂〈并叙〉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张师道杨寿祺二同年
    故国多贤俊,登科并弟兄。重来旧游处,两见近题名。冉冉须堪把,骎骎岁可惊。孤辕已南向,疋马复......
  •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其四濯缨庵
    临池濯足惜泉清,缨上无尘且强名。横木为桥便独往,结茅依岛类天成。往还渐少人谁识,寝食无为身......
  • 景福顺老夜坐道古人搐鼻语
    中年闻道觉前非,邂逅仍逢老顺师。搐鼻径参真面目,掉头不受别钳锤。枯藤破衲公何事,白酒青盐我......
  • 游泰山四首 灵岩寺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入门尘虑虑,盥漱得清泚。高堂见真人,不觉首......
  • 张恕寺丞益斋
    人生不读书,空洞一无有。羡君常斋居,散帙满前后。开编试寻绎,阅岁行自富。従横画图出,次第宫......
  • 索居三首
    许蔡古邻国,风烟相杂和。萧然客舍静,不愿主人过。野荠春将老,淮鱼夏渐多。街南病居士,有酒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