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素上人影塔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王昌龄
2025-09-06

素上人影塔

唐代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素上人影塔作者简介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素上人影塔翻译及注释

素上人影塔,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
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
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
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
方外不应殊。

中文译文:
白色塔楼中,
人的影子飘忽。
物质和身体都会消亡,
唯有明亮的月光与明珠。

本源来生和死亡都会结束,
那是什么是虚无?

我静坐一旁,看着世事如故,
身世千年,只能在一隅。

最高尚的人,并无特别之处,
在外界无有区分。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虚无主义的画面。诗人以素色的塔楼为背景,表现出一种对现实世界的疑问和思考。

诗中的“物化同枯木”,意味着一切都会消亡和过往无常。而“希夷明月珠”,则表达了月光和珠宝这种永恒的美好事物。

诗人在思考生死、存在与虚无之间的关系,并对此提出疑问“何者是虚无”。他在静坐中观察世事,认为一切都是如故,而他的身世却只能在一隅。

最后,诗人提出至人并无特别之处,认为外界并无差别。这种观点在佛教和道家中都有对应的思想,表达一种对世俗之外的超越和解脱的向往。

整首诗以简洁清晰的语言,透露出一种超然的意境,展示了王昌龄的哲学思考和对虚无主义的反思。

素上人影塔拼音读音参考

sù shàng rén yǐng tǎ
素上人影塔

wù huà tóng kū mù, xī yí míng yuè zhū.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běn lái shēng miè jǐn, hé zhě shì xū wú.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yī zuò kàn rú gù, qiān líng dú xiàng yú.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zhì rén fēi bié yǒu, fāng wài bù yīng shū.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相关内容11:

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

送袁处士

为张僓赠阎使臣

送裴二十端公使岭南

汉阳即事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过横山顾山人草堂
    只见山相掩,谁言路尚通。人来千嶂外,犬吠百花中。细草香飘雨,垂杨闲卧风。却寻樵径去,惆怅绿......
  • 奉陪使君西庭送淮西魏判官(得山字)
    羽檄催归恨,春风醉别颜。能邀五马送,自逐一星还。破竹从军乐,看花听讼闲。遥知用兵处,多在八......
  • 大梁途中作
    怏怏步长道,客行渺无端。郊原欲下雪,天地棱棱寒。当时每酣醉,不觉行路难。今日无酒钱,凄惶向......
  • 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黄虫初悲鸣,玄鸟去......
  • 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
  • 题元录事开元所居
    幽居萝薜情,高卧纪纲行。鸟散秋鹰下,人闲春草生。冒风归野寺,收印出山城。今日新安郡,因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