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收京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甫
2025-09-10

收京

唐代  杜甫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
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
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收京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收京翻译及注释

《收京》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李世民(后来的唐高宗)收复京城长安的情景。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
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
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诗意:
这首诗以短小的篇幅,描绘了唐代的一幕重要历史事件,即李世民(后来的唐高宗)收复京城长安的情景。诗人通过朴实而有力的笔触,表达了对这一历史胜利的赞美、对国家兴旺的期望,以及对领袖的尊敬之情。

赏析:
1. **历史背景:** 诗中所述的事件指的是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收复了被太子李建成所控制的长安京城。这一事件在唐代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后来成为了唐高宗。

2. **节奏明快,意蕴深远:** 诗人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历史事件的胜利画面勾勒得生动活泼。第一句“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直接点明了胜利和平定叛乱的主题。短短的几个字,展现了收复京城的威武景象,以及平定战乱的坚定决心。

3. **领袖的风范:** 诗中“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表现了李世民作为君主的威严和风范。他在胜利后没有骄傲自满,而是高标准地管理国家,准备返回皇宫,体现了一位领袖的深度思考和责任感。

4. **政治智慧:** 诗中“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通过“安危在数公”一句,诗人强调了国家命运的不稳定性,暗示着即使胜利重获京城,也需要高明的政治决策和稳固的统治手段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5. **深情厚意:** 最后两句“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他呼吁不要让人们再回首过去的战乱,因为那会带来悲伤的回忆。这也是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关怀,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如今的和平与安定。

综上所述,《收京》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将历史事件与领袖的品质、国家的命运以及人民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它在表达历史情景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社会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具有典型的杜甫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收京拼音读音参考

shōu jīng
收京

fù dào shōu jīng yì, jiān wén shā quǎn róng.
复道收京邑,兼闻杀犬戎。
yì guān què hù cóng, chē jià yǐ hái gōng.
衣冠却扈从,车驾已还宫。
kè fù chéng rú cǐ, ān wēi zài shù gōng.
克复成如此,安危在数公。
mò lìng huí shǒu dì, tòng kū qǐ bēi fēng.
莫令回首地,恸哭起悲风。


相关内容11:

见萤火

夕游覆釜山道士观因登玄元庙

酬苗发员外宿龙池寺见寄

赋得寒云轻重色,送子恂入京

送王相公赴范阳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巴陵早秋,寄荆州崔司马、吏部阎功曹舍人
    谪居潇湘渚,再见洞庭秋。极目连江汉,西南浸斗牛。滔滔荡云梦,澹澹摇巴丘。旷如临渤澥,窅疑造......
  • 宴王使君宅题二首
    汉主追韩信,苍生起谢安。吾徒自漂泊,世事各艰难。逆旅招邀近,他乡思绪宽。不材甘朽质,高卧岂......
  • 惠义寺园送辛员外
    朱樱此日垂朱实,郭外谁家负郭田。万里相逢贪握手,高才却望足离筵。...
  • 初黄绶赴蓝田县作
    蟠木无匠伯,终年弃山樊。苦心非良知,安得入君门。忽忝英达顾,宁窥造化恩。萤光起腐草,云翼腾......
  • 题嵩阳焦道士石壁
    三峰花畔碧堂悬,锦里真人此得仙。玉体才飞西蜀雨,霓裳欲向大罗天。彩云不散烧丹灶,白鹿时藏种......
  •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
    伯牙道丧来,弦绝无人续。谁知绝唱后,更有难和曲。层峰与清流,逸势竞奔蹙。清文不出户,仿像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