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7-18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

宋代  苏轼  

决去湖波尚有情,却随初日动檐楹。
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翻译及注释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决去湖波尚有情,
却随初日动檐楹。
溪光自古无人画,
凭仗新诗与写成。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为"溪光亭"的园池景观。诗人苏轼表达了他对这个景点的喜爱和赞美。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溪光的赞美,认为溪光美丽而动人。虽然湖波已经消散,但是溪光依然存在,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诗人通过观赏和描述这个园池景观,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艺术创作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艺术创作的追求。首句"决去湖波尚有情"表达了诗人对湖波的离去的感慨,但他认为溪光依然美丽动人,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接下来的两句"却随初日动檐楹"描绘了初日的光辉照射下,溪光在园池中闪烁动人,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诗的后两句"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园池景观的独特感悟。诗人认为溪光之美难以通过传统的绘画来表现,只有借助新的诗歌创作才能真正描绘出它的美丽。这表达了苏轼对诗歌艺术的自信和对创作力量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对溪光亭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和艺术创作的热爱。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传统绘画的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价值肯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苏轼将溪光亭这个园池景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拼音读音参考

hé wén yǔ kě yáng chuān yuán chí sān shí shǒu xī guāng tíng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

jué qù hú bō shàng yǒu qíng, què suí chū rì dòng yán yíng.
决去湖波尚有情,却随初日动檐楹。
xī guāng zì gǔ wú rén huà, píng zhàng xīn shī yǔ xiě chéng.
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


相关内容11:

题王维画

送司勋子才丈赴梓州

献寿戏作

和陶乞食

故周茂叔先生濂溪(溪在庐山下·)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
  • 洞庭春色(并引)
    安定郡王以黄柑酿酒,谓之洞庭春色,色香味三绝,以饷其犹子德麟。德麟以饮余,为作此诗。醉后信......
  • 书双竹湛师房二首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
  • 残句醉中有客眠何害
    醉中有客眠何害,须信陶潜未若贤。...
  • 张先生
    孰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肯来傅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
  • 谢秀才有妾缟练,改从于人,秀才引留之不得,后生感忆...... 其二
    铜镜立青鸾,燕脂拂紫绵。腮花弄暗粉,眼尾泪侵寒。碧玉破不复,瑶琴重拔弦。今日非昔日,何人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