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18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宋代  梅尧臣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翻译及注释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柳树的枝条已经干枯凋零,但它们依然挂在那里,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我乘船漂流在汴河上,向着残破的水面驶去,前往吴地欣赏早春的梅花。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我无心去倾听鹤鸣的声音,却有一封信寄给了远方的亲友。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我听说闾亭已经改变了,灵光已经化作了尘埃。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柳条的凋零、汴河的残破、吴地的早梅、鹤鸣的声音以及闾亭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柳条的枯落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生命的凋零,而汴河的残破则暗示着社会的动荡和变迁。诗人通过对早梅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友情和亲情的思念之情。最后,诗人提到闾亭的改变,暗示了人事的变迁和世事的无常,灵光化作尘埃,寓意着一切都会归于平凡和尘世。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事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化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诗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亲情友情的思念,展现了人们对美好和温暖的向往。整首诗词给人以深思和感慨,引发读者对生命和人事变迁的思考。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拼音读音参考

sòng sūn yǐn zhī dōu guān tōng pàn xiù zhōu
送孙隐之都官通判秀州

liǔ tiáo kū luò jǐn, bù zhé yì pái huái.
柳条枯落尽,不折意徘徊。
fàn biàn qū cán shuǐ, dào wú kàn zǎo méi.
泛汴趋残水,到吴看早梅。
wú dān tīng hè lì, yǒu xìn jì hóng lái.
无耽听鹤唳,有信寄鸿来。
wén shuō lǘ tíng gǎi, líng guāng huà jié huī.
闻说闾亭改,灵光化劫灰。


相关内容11:

送宋中道太博倅广平

依韵和春日偶书

送谢师厚太博通判汾州

闻刁景纯侍女疟已

五月十日雨中饮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邵裔长洲主簿
    姑苏城头乌哺时,长洲草绿春袍归。鲁桑叶小蚕出迟,吴田水暖牛耕肥。里胥争迎县寮喜,入门先自易......
  • 七夕咏怀
    织女无耻羞,年年嫁牵牛。牵牛苦娶妇,娶妇不解留。来往一夕光,奕奕河汉秋。轻传人世巧,未知何......
  • 西禅院竹
    古寺带修冈,青葱万竿玉。春梢长旧林,夏雨湿新绿。幽禽啸呼杂,晚照阴晴续。解带欲忘归,壶觞欢......
  • 送签判张秘丞赴秀州
    江燕归时君亦归,燕巢未暖君还去。去去溪边杨柳多,正值清明欲飞絮。竞折赠行何所益,时当长养伤......
  • 送陈仲容寺丞知冤句
    忆昨宿兰省,每倦喜君谈。月色夜正寒,举杯无再三。既出罕相遇,必谓跨归骖。忽来冒炎暑,别我为......
  • 饮酒呈邻几原甫
    天地不争行,日月不争明。昼夜自显晦,冬春自枯荣。夸父逐日死,共工触天倾。二子不量力,空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