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戏书圆觉经后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辛弃疾
2025-07-22

戏书圆觉经后

宋代  辛弃疾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余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戏书圆觉经后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戏书圆觉经后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是辛弃疾的《戏书圆觉经后》,写于宋代。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圆觉十二菩萨问,
吾取一二余鄙哉。
若是如来真实语,
众生却自胜如来。

诗意:
这首诗词以佛教的主题为背景,表达了辛弃疾对自我追求和超越的思考。圆觉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其中十二菩萨代表了智慧和慈悲等佛法的不同方面。诗人在观读这本经书后,自我反省自己的修行成果,并感慨自己的取舍仍然微不足道。他认为即使如来(佛陀)真实地传授佛法,众生仍然能够超越佛陀。

赏析:
这首诗词在表达诗人的虚无主义和对自我的思考上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诗人通过引用圆觉经和十二菩萨的形象,展示了对佛法和修行的关注。其次,他以自我质疑的态度,认为自己的取舍只是微不足道的,与佛陀相比显得渺小。然而,他却在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观点,即众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超越佛陀。这种观点在佛教思想中是颇具争议的,因为佛教强调佛陀的智慧和觉悟是无可比拟的。因此,这首诗词引发了对于人与佛教教义之间关系的思考和探讨。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展示了辛弃疾对佛教思想的思考和对人与自我的关系的思索。它通过对佛教经典的引用和对自我境遇的反思,传达了一种对于超越自我的渴望和追求的情感。

戏书圆觉经后拼音读音参考

xì shū yuán jué jīng hòu
戏书圆觉经后

yuán jué shí èr pú sà wèn, wú qǔ yī èr yú bǐ zāi.
圆觉十二菩萨问,吾取一二余鄙哉。
ruò shì rú lái zhēn shí yǔ, zhòng shēng què zì shèng rú lái.
若是如来真实语,众生却自胜如来。


相关内容11:

即事

读书

秋思

傅岩叟见和用韵答之

步虚词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杂兴
    赤米熟炊元自软,黄虀频倒不多酸。纵令酒负寻常债,也胜人求本分官。...
  • 秋思
    乌柏微丹菊渐开,天高风送雁声哀。诗情也似并刀快,翦得秋光入卷来。...
  • 祝英台近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将,水底看山影。试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 贺新郎
    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卧龙山下。烟雨偏宜晴更好,约略西施未嫁。待细把、江山图画。千......
  • 南乡子 舟行记梦
    欹枕艣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
  • 梅花
    五十年间万事非,放翁依旧掩柴扉。相从不厌闲风月,只有梅花与钓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