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留别柳中庸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李端
2025-07-19

留别柳中庸

唐代  李端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

留别柳中庸作者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

留别柳中庸翻译及注释

《留别柳中庸》是唐代诗人李端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惆怅流水时,
萧条背城路。
离人出古亭,
嘶马入寒树。
江海正风波,
相逢在何处。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伤感和思念之情。诗人感叹时间的流逝,流水无情地流淌着,而他却心中感到无限的惆怅。他离开城市的道路是孤寂而凄凉的,离人离开了他曾经停留过的古亭,马儿嘶鸣着进入了寒冷的树林。江海上的风浪正在翻腾,而他与离人在何处相逢,成了他心中的疑问。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展现了离别的伤感和无奈。诗人通过描绘流水、背城的道路、古亭、寒树和江海风波等景物,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凉和孤寂。整首诗词以问句结尾,增强了对离人相逢地点的追问,凸显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渴望。

诗中的景物描写简洁而有力,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流水、背城的道路、古亭等都是离别时常见的景物,它们通过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结合,增加了诗词的情感张力。此外,描写寒树和江海风波,则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离别时的孤寂和无助。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离别之痛。它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思念和无奈,同时也引发读者对离别和相逢的反思。

留别柳中庸拼音读音参考

liú bié liǔ zhōng yōng
留别柳中庸

chóu chàng liú shuǐ shí, xiāo tiáo bèi chéng lù.
惆怅流水时,萧条背城路。
lí rén chū gǔ tíng, sī mǎ rù hán shù.
离人出古亭,嘶马入寒树。
jiāng hǎi zhèng fēng bō, xiāng féng zài hé chǔ.
江海正风波,相逢在何处。


相关内容11:

代人乞花

送颜推官游银夏谒韩大夫

校书郎杨凝往年以古镜贶别今追赠以诗

雪夜观象阙待漏

送恒操上人归江外觐省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过马嵬
    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 宿冯翊夜雨赠主人
    危心惊夜雨,起望漫悠悠。气耿残灯暗,声繁高树秋。凉轩辞夏扇,风幌揽轻裯.思绪蓬初断,归期燕暂......
  • 送襄阳李尚书
    天寒发梅柳,忆昔到襄州。树暖然红烛,江清展碧油。风烟临岘首,云水接昭丘。俗尚春秋学,词称文......
  • 喜入兰陵望紫阁峰呈宣上人
    薙草开三径,巢林喜一枝。地宽留种竹,泉浅欲开池。紫阁当疏牖,青松入坏篱。从今安僻陋,萧相是......
  • 冬日宴郭监林亭
    玉勒聚如云,森森鸾鹤群。据梧花罽接,沃盥石泉分。华味惭初识,新声喜尽闻。此山招老贱,敢不谢......
  • 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一作李端诗)
    东望扶桑日,何年是到时。片帆通雨露,积水隔华夷。浩渺风来远,虚明鸟去迟。长波静云月,孤岛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