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句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王安石
2025-09-11

宋代  王安石  

哀俗易高名已振,途险难尽学须强。

句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翻译及注释

诗词:《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哀俗易高名已振,
途险难尽学须强。

中文译文:
为了悲叹这个世俗,追求高尚的名声已经兴起,
人生的道路充满险阻,学习必须坚强。

诗意和赏析:
《句》是王安石的一首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悲叹和对个人修行的追求。

首句“哀俗易高名已振”,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对高尚名声的向往。作者认为现实的社会风气令人感到悲伤,但追求高尚的名声已经兴起,人们对于名利的追逐已经成为常态。

第二句“途险难尽学须强”,表达了作者对个人修行的坚持和努力。作者认为人生的道路充满险阻,但在这险阻的道路上,学习是必须要坚强的。这里的学习不仅仅指书本知识,更强调的是对道德、品德的修养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个人修行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于个人追求的坚持。王安石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代和人生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这首诗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生意义,使人深思。

句拼音读音参考


āi sú yì gāo míng yǐ zhèn, tú xiǎn nán jǐn xué xū qiáng.
哀俗易高名已振,途险难尽学须强。


相关内容11:

送郊社朱兄除郎东归

陆忠州

长干释普济坐化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

九井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送谢师宰赴任楚州
    珠玉不自贵,故为人所怜。贤愚亦如此,好恶有自然。闻子欲东南,使我抱幽悁。炎风沙土中,甘与子......
  • 送刘和父奉使江西
    刘郎今日拥旌麾,传到江南喜可知。上冢还须击羊豕,下车应不问狐狸。无人敢效公荣酒,为我聊寻逸......
  • 耿天骘惠梨次韵奉酬三首
    桐乡山远复川长,紫翠连城碧满隍。今日桐乡谁爱我,当时我自爱桐乡。...
  • 马上转韵
    三月杨花迷眼白,四月柳条空老碧。年光如水尽东流,风物看看又到秋。人世百年能几许,何须戚戚长......
  • 春郊
    青秧漫漫出初齐,鸡犬遥闻路却迷。但见山花流出水,那知不是武陵溪。...
  • 和圣俞农具诗十五其七田漏
    占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往往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