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董判官寺居作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陈师道
2025-07-21

和董判官寺居作

宋代  陈师道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

和董判官寺居作作者简介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和董判官寺居作翻译及注释

《和董判官寺居作》是宋代陈师道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作为东州客人与董判官共同居住在古老寺庙中的情景,表达了对友谊的思考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通过描述作者与董判官在古寺中共同居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故国的思考与思念。

诗的开头,"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揭示了作者与董判官同居在东州的寺庙中。"共作东州客"意味着作者与董判官都是来自远方的客人,寓意着彼此的相伴和互助。"同栖古寺深"则展现了他们在安静的寺庙中共同生活的情景,寺庙作为静谧的场所,给予他们一种宁静和避世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诗,"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思考。作者认为真正的友谊不是因为旧有的关系而建立,而是需要相互理解和寻求共同点。这种理解和求同存异的精神在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友谊的珍视和追求。

随后的两句"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冷过清明节"意指时光已过,已经冷却,清明节作为纪念祭祖的节日,暗示着过去的岁月已经远去。"悲生故国心"则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对离乡背井的痛苦和无奈的感受。

最后两句"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和前途的思考。"此身随所寄"意味着作者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他人或环境中,表示对未来的归属感和不确定性。"未足问升沉"则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追问与期待。

总的来说,《和董判官寺居作》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自然的意象,通过描绘作者与董判官在古寺中的共同居住,抒发了对友谊与故国的思考和思念之情。诗中融入了对友谊真谛的探究、对故国离愁的抒发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追问,给人以深思和共鸣的空间。

和董判官寺居作拼音读音参考

hé dǒng pàn guān sì jū zuò
和董判官寺居作

gòng zuò dōng zhōu kè, tóng qī gǔ sì shēn.
共作东州客,同栖古寺深。
lùn jiāo fēi yǒu jiù, bú jiàn jiě xiāng xún.
论交非有旧,不见解相寻。
lěng guò qīng míng jié, bēi shēng gù guó xīn.
冷过清明节,悲生故国心。
cǐ shēn suí suǒ jì, wèi zú wèn shēng chén.
此身随所寄,未足问升沉。


相关内容11:

和黄充出游三首

次韵答秦少章

次韵观月

谢孙奉职惠胡德墨

舒御史太夫人挽辞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外舅郭大夫西川提点刑狱
    丈人东南来,复作西南去。连年万里别,更觉贫贱苦。王事有期程,亲年当喜惧。畏与妻子别,已复迫......
  • 胡士彦挽词二首
    晚进违前辈,平生阙异闻。吾犹识此老,天岂丧斯文。善学家传业,英词世不群。固应讥尚白,官序见......
  • 和颜生同游南山
    竹杖芒鞋取次行,琳琅触目路人惊。常年此日仍为客,病目今来喜再明。筋力尚堪供是事,登临那得总......
  • 还江上
    夜夜沧洲梦,归心剧旆悬。呼童买轻舸,拂榻下平川。遡浪潮如斗,凌风岸若牵。江乡厌回首,行及练......
  • 次韵少游春江秋野图二首
    翰墨功名里,江山富贵人。倏看双鸟下,已负百年身。...
  • 送江楚州
    濠梁初得意,阙里旧论诗。晚岁何多难,经年始一辞。淮人饥馑後,良吏拊循时。欲托山阳簿,翁归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