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十万兵,幕府藉时英。
寒上风犹劲,关南春未生。
投壶边柝静,倚马檄书成。
不忘尘中客,往鸿可寄声。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翻译及注释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是宋代司马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高阳十万兵,
幕府藉时英。
寒上风犹劲,
关南春未生。
投壶边柝静,
倚马檄书成。
不忘尘中客,
往鸿可寄声。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苏秘丞(官职名)去瀛州的情景。诗中提到了高阳的十万兵士,指的是苏秘丞所率领的军队。幕府藉时英,意味着苏秘丞在朝廷中扮演重要角色。诗中还描绘了寒冷的北风依然强劲,而南方的春天尚未到来。投壶边柝静,倚马檄书成,表达了苏秘丞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冷静和专注。最后两句表达了苏秘丞不会忘记他在尘世中的朋友,他的声音可以通过鸿雁传递。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苏秘丞离别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和忠诚的思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的对比,如北风与南方春天的对比,寒冷与温暖的对比,以突出苏秘丞离别时的心情。投壶边柝静,倚马檄书成,表达了苏秘丞在忙碌的工作中保持冷静和专注,展示了他的才干和责任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苏秘丞对友情的珍视,他不会忘记他在尘世中的朋友,他的声音可以通过鸿雁传递,显示了他对友谊的承诺和忠诚。整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展示了宋代士人的风范和情感世界。
送瀛州签判苏秘丞拼音读音参考
相关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