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诗意和翻译_明代诗人高启
2025-09-08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

明代  高启  

堂前参未退,立到雪深时。
一夜山中冷,无人祇自知。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作者简介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翻译及注释

诗词:《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

立雪堂,堂前参未退,
立到雪深时。
一夜山中冷,
无人祇自知。

中文译文:
雪堂前,庙宇尚未散,
站在深雪中。
一夜山中寒冷,
无人知晓,只有自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出自明代文人高启的《姑苏杂咏》系列的第十二首,题为《立雪堂》。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站在雪地中的情景,表达了孤独和寂寞的心境。

首先,诗中提到的"堂前参未退",指的是在庙宇中,僧人还没有散去,可能是指作者在冬季的寺庙中,参拜之后仍然留在那里。"立到雪深时"说明作者在雪地中站立已久,雪越积越深。这种场景给人一种孤立无援、被大自然所包围的感觉。

诗的下半部分,"一夜山中冷"表达了夜晚山中的寒冷,暗示了作者在寒冷的环境中孤独地度过了整个夜晚。最后两句"无人祇自知"表达了作者的孤独感和自知之明,没有人能理解他所经历的孤独和寒冷。

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通过描述雪地中的一个人,作者表达了自己在寒冷孤寂的环境中的沉思和感受。这种孤独的境遇和自知之明使得诗中的主题更加深刻。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明代文人高启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受。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拼音读音参考

gū sū zá yǒng shī zi lín shí èr yǒng lì xuě táng
姑苏杂咏 师子林十二咏 立雪堂

táng qián cān wèi tuì, lì dào xuě shēn shí.
堂前参未退,立到雪深时。
yī yè shān zhōng lěng, wú rén qí zì zhī.
一夜山中冷,无人祇自知。


相关内容11:

哀友人

寿苏友橘

短歌行

有感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雾中游含鄱口偶成
    人到含鄱口,望鄱新有亭。湖山云里锁,天籁雾中鸣。无中实有有,有有却还无。东风吹万里,空山也......
  • 望江怨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人。马嘶残雨春芜湿。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滴。...
  • 初夏
    一雨临初夏,惊雷昨夜新。地晴烟冉冉,堤涨渌鳞鳞。兰麝销衣润,珊瑚净几尘。墙阴旧无竹,笋过谢......
  • 秋晚
    居恨日不过,复此秋云暮。一岁余几何,挽之安得住。老矣且勉学,高谈非所与。贫贱苟不惭,势力则......
  • 西园
    庭际何所有,有萱复有芋。自闻秋雨声,不种芭蕉树。...
  • 诫曾玉璟
    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尽把凡情丢却去,方能直上九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