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晁补之
2025-09-08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

宋代  晁补之  

明珠出袖四百琲,坐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作者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翻译及注释

这首诗词来自宋代晁补之的《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明珠出袖四百琲,
坐有烟霞草木香。
断取锺山擎石掌,
那知不下净名床。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僧人昙秀在锺山的景象和他在修行中的体验。诗中使用了一些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对禅宗修行和佛法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锺山为背景,将景物与修行相结合,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体验。

首句"明珠出袖四百琲",形象地描绘了僧人昙秀手中明亮的明珠,琲是古代计算珠数的单位,暗示了僧人的修行成果。这句意味着僧人的修行成就非凡,他在修行中获得了珍贵而宝贵的东西。

第二句"坐有烟霞草木香",表达了锺山的美丽景色和清新的气息。烟霞象征着山间的雾气和云雾,草木散发出芳香,整个锺山被描绘得如诗如画。这句诗意味着僧人在锺山修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宁静。

第三句"断取锺山擎石掌",表达了僧人昙秀对禅宗修行的领悟。"断取"表示僧人超越了世俗的束缚,"擎石掌"是一种禅宗行持的姿势,意味着僧人在修行中获得了解脱和平静的境界。这句诗意味着僧人通过禅宗修行,超越了尘世的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最后一句"那知不下净名床",表达了僧人昙秀对修行的执着和对禅宗的推崇。"净名床"是指僧人的住处,表示僧人对修行的专注和奉献。这句诗意味着僧人昙秀舍弃了红尘的享受,选择了清静的修行生活,并在禅宗中找到了真正的安宁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锺山的景色和僧人昙秀的修行体验,表达了禅宗修行的境界和内涵。它揭示了禅宗追求内心平静和解脱的精神,以及僧人对修行的执着和奉献。同时,诗中运用了象征性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具有优美的意境和感染力。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拼音读音参考

tí sēng tán xiù zhōng shān zá yǒng èr shí shǒu hòu
题僧昙秀锺山杂咏二十首后

míng zhū chū xiù sì bǎi bèi, zuò yǒu yān xiá cǎo mù xiāng.
明珠出袖四百琲,坐有烟霞草木香。
duàn qǔ zhōng shān qíng shí zhǎng, nǎ zhī bù xià jìng míng chuáng.
断取锺山擎石掌,那知不下净名床。


相关内容11:

复用前韵答十五叔父任城相会见和诗任城有李

再和嘉父见贻

春晚书事

复用前韵答明略并呈鲁直

试院求李唐臣画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题伯时画
    单于射获明妃笑,劝酌蒲萄跪小胡。不恨别宫昆莫老,应怜超乘子南夫。...
  • 宿采石追怀沈丘叔父同应诏渡此今二十七年矣
    二十七年前应诏,黄昏同上木兰舟。江山依旧人琴寂,白首南迁泪迸流。...
  • 送刘景文两浙西路都监
    刘侯八尺力如虎,遣守黄河千里堤。闭门寒郊似深隐,虫响秋巷墙悬梨。我官北门四换岁,访饮屡过城......
  • 送八弟无斁宰宝应
    穷邦迫秋成,霖雨厚土湿。邅吾上涞水,濞汹三峡疾。邦人送之子,岸潦饮马膝。凄凄属方升,澹澹惊......
  • 泗洲王谏议明叟留饮
    云水东游蚤岁怀,半生尘土却教回。两行堤柳关心在,一点淮山入眼来。北省主人夸酒好,南风稚子喜......
  • 长安春书
    务闲公府都无事,骑吏前驱引马行。雨霁晚街官柳色,日长春寺讲钟声。云山已有终南秀,泉石犹思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