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临城道中作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9-07

临城道中作

宋代  苏轼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临城道中作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临城道中作翻译及注释

《临城道中作》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逐客何人著眼看,
太行千里送征鞍。
未应愚谷能留柳,
可独衡山解识韩。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在临行的时候,他站在临城道上远望,思绪万千。他看到太行山脉绵延千里,像是为他送行的马鞍。虽然他尚未能回应愚公谷的邀请留下来,享受柳树的清凉,但他却能独自领悟衡山的壮丽,解读韩愈的诗篇。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自己的旅行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考。首句以问句的形式引出,诗人询问站在什么样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表现出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感慨。接着,他用太行山脉作为景物描写,赋予山脉送行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他对于远行的决心和不舍之情。

接下来两句描述了苏轼在旅途中的选择与困惑。他说自己尚未能留在愚公谷,享受柳树的风凉,暗示了他对于安逸和舒适的向往,但他也意识到自己必须继续前行。最后一句表达了他对衡山的理解和对韩愈的赞叹,显示了他对文学和人文的关注和热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苏轼临行时的复杂情感和对于人生的思考,既有对离别的惋惜,又有对于追求和探索的坚持。这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生的体验和境遇。

临城道中作拼音读音参考

lín chéng dào zhōng zuò
临城道中作

zhú kè hé rén zhe yǎn kàn, tài xíng qiān lǐ sòng zhēng ān.
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
wèi yīng yú gǔ néng liú liǔ, kě dú héng shān jiě shí hán.
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


相关内容11:

送蹇道士归庐山

赠刘司户蕡

与秦太虚、参寥会於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

题净因院

王晋卿得破墨三昧,又尝闻祖师第一义,故画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朝云诗(并引)
    世谓乐天有粥骆马放杨柳枝词,嘉其主老病不忍去也。然梦得有诗云: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
  • 赠朱逊之
    黄花候秋节,远自夏小正。坤裳有正色,鞠衣亦令名。一从人伪胜,遂与天力争。易姓寓非族,改颜随......
  • 寄欧阳叔弼
    昔葬衣冠今在否?近来消息不须疑。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
  • 江月五首
    二更山吐月,幽人方独夜。可怜人与月,夜夜江楼下。风枝久未停,露草不可藉。归来掩关卧,唧唧虫......
  • 画鱼歌(湖州道中作·)
    天寒水落鱼在泥,短钩画水如耕犁。渚蒲拔折藻荇乱,此意岂复遗鳅鲵。偶然信手皆虚击,本不辞劳几......
  • 过郑广文旧居
    宋玉平生恨有余,远循三楚吊三闾。可怜留著临江宅,异代应教庾信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