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25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宋代  苏辙  

蒲团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长伴空中月天子,东方行道到西方。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翻译及注释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是苏辙创作的一首宋代诗词。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蒲团布衲一绳床,
心地虚明睡自亡。
长伴空中月天子,
东方行道到西方。

译文:
蒲团和布衲制成的床,一根绳子系着。
内心洞察明澈,自然入睡。
长期陪伴空中的明月,像是天子。
东方的旅行路途通向西方。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寻求心灵自由与超脱的主题。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心境的宁静和超然。他所描述的蒲团和布衲制成的床,象征着简朴和虚无的生活方式。诗中提到的"心地虚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清明,他能够在世俗的纷扰之外,保持一种超然的状态。同时,诗人通过描绘长期伴随着空中明月的形象,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远离尘世的心愿。东方到西方的行道,则暗示了诗人超越世俗生活的追求。

赏析:
苏辙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心灵自由和超脱的向往。他通过简单的物象描写和意象的构建,展现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心灵宁静与明澈的境界。蒲团、布衲和一绳床的形象,彰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方式的推崇,表达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超越。"心地虚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清明,以及他对内在世界的探索和追求。最后,诗中的东方到西方的行道,更是象征了诗人追求超越、超越时空和尘世的卓越心境。整首诗词以简练而精炼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心灵自由和超脱的向往,寄托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拼音读音参考

zèng shí tái wèn zhǎng lǎo èr jué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

pú tuán bù nà yī shéng chuáng, xīn dì xū míng shuì zì wáng.
蒲团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zhǎng bàn kōng zhōng yuè tiān zǐ, dōng fāng háng dào dào xī fāng.
长伴空中月天子,东方行道到西方。


相关内容11:

送余京同年兄通判岚州

张惕山人即昔所谓惠思师也余旧识之於京师忽

石盆种菖蒲甚茂忽开八九华或言此华寿祥也远

次韵迟初入宣河

林笋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和子瞻宿临安净土寺
    四方清净居,多被僧所占。既无世俗营,百事得丰赡。家居每纷薄,奉养出寒欠。昔年旅东都,局促吁......
  • 饮饯王巩
    送君不办沽斗酒,拨醅浮蚁知君有。问君取酒持劝君,未知客主定何人。府中杯棬强我富,案上苜蓿知......
  • 邵武游氏老人三清堂紫芝
    黑龟赤凤早逢师,白发苍颜老不衰。丹鼎一丸深自秘,紫芝三叶却先知。烟熏晴日云容薄,色凝秋霜玉......
  • 和王巩见寄三首
    江秋北风多,归帆未应驶。天寒雁南向,家书空满纸。契阔幸安平,婚嫁须缨珥。交游何为者,空复念......
  • 陪欧阳少师永叔燕颍州西湖
    西湖草木公所种,仁人实使甘棠重。归来筑室傍湖东,胜游还与邦人共。公年未老发先衰,对酒清欢似......
  • 寄题武陵柳氏所居二首其二康乐楼
    邑居欲尽溪山好,不作层楼无奈何。岩谷满前收蜡屐,漪涟极目卷渔蓑。安心已得安身法,乐土偏令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