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梅尧臣
2025-07-24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

宋代  梅尧臣  

湖边草树多,蠹叶已少色。
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
自与兰并生,非因人所植。
爱贵曾未厌,秋日短苦逼。
朋好各相望,采持空叹息。
临杯不能饮,对案不能食。
借问君何忧,节物感人极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翻译及注释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梅尧臣。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湖边的草木繁茂,虫蛀的叶子已经减少了颜色。
只有菊花不畏惧霜冷,淡雅而美丽,仿佛有着崇高的品德。
它自然地与兰花共生,不是人为所栽种。
我对它的钟爱从未厌倦,秋天的日子短暂而痛苦。
朋友们彼此相望,采摘着菊花,却空慨叹不已。
我举杯却无法饮,面对酒席却无法进食。
请问你为何如此忧愁?这节令的变迁让人感伤极深。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菊花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和对节令的感伤之情。

诗中描述了湖边的景色,草木丛生,唯独菊花散发着淡雅的色彩,它们不畏寒霜,仿佛有着高尚的品德。这种对菊花的赞美,可以理解为诗人对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的品质的赞赏。

诗人提到菊花与兰花自然共生,没有人为的干预。这里可以看作是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诗人表达了对菊花的钟爱之情,并表示自己从未对菊花产生厌倦之感。对于秋天的短暂和苦涩,诗人也表示深深的感慨。

朋友们在菊花盛开的时候相聚,采摘菊花,但诗人却无法尽情地享受酒宴,不能吃喝是因为对节令的感伤而无心欢聚。

最后,诗人向朋友提问,询问他们为何如此忧愁。这种提问是一种借景抒怀,通过描绘菊花和节令变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叹和思考。

整首诗以菊花为象征,通过描绘菊花的美丽和坚韧,以及对节令变迁的感慨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追求和思索。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拼音读音参考

yī yùn hé tōng pàn bǎ jú yǒu jì
依韵和通判把菊有寄

hú biān cǎo shù duō, dù yè yǐ shǎo sè.
湖边草树多,蠹叶已少色。
wéi jú bù wèi shuāng, dàn yàn rú yǒu dé.
唯菊不畏霜,淡艳如有德。
zì yǔ lán bìng shēng, fēi yīn rén suǒ zhí.
自与兰并生,非因人所植。
ài guì céng wèi yàn, qiū rì duǎn kǔ bī.
爱贵曾未厌,秋日短苦逼。
péng hǎo gè xiāng wàng, cǎi chí kōng tàn xī.
朋好各相望,采持空叹息。
lín bēi bù néng yǐn, duì àn bù néng shí.
临杯不能饮,对案不能食。
jiè wèn jūn hé yōu, jié wù gǎn rén jí
借问君何忧,节物感人极


相关内容11:

夏日陪提刑彭学士登周襄王故城

赤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

闻雁寄欧阳夷陵

送韩子华归许昌

送张景纯知邵武军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邵郎中姑苏园亭
    公爱乐天池上篇,买池十亩皆种莲。薄城万竿竹{左女右便}娟,藤缆系桥青板船。折腰大菱不直,鵁鶄......
  • 依韵和子聪夜雨
    窗灯光更迥,宿雾晦层檐。寒气微生席,轻风欲度帘。湿萤依草没,暗溜想池添。况值相如渴,无嫌鲁......
  • 送刘成伯著作赴弋阳宰
    我昨之官来,值君为郡掾。当年已知名,是日才识面。未久嗟还都,始应群公荐。遂除芸省郎,出治江......
  • 依韵和孙浦二者官展墓由大明精舍而归
    拜垅忽生寒食心,应缘春入感啼禽。泪沾宿草根仍冻,马立荒沙迹已深。野老辍耕风料峭,山房开昼日......
  • 送马廷评知康州
    南去晋康郡,风帆几千里。辞家上洞庭,落叶过湘水。泷吏迎使君,壶浆出蛮垒。问俗言未通,观风想......
  • 送叶都官赴蜀州倅
    每有人之蜀,先凭问海棠。徒知花底醉,不报树头芳。上马秋风急,登山古路长。西南生片月,遥想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