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陈与义
2025-07-18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

宋代  陈与义  

一官专为口,俯仰汗我颜。
顾将千日饥,换此三岁闲。
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
不忧稻粱绝,忧在罗网间。
绝胜杜拾遗,一饱常间关。
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翻译及注释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是宋代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官专为口,俯仰汗我颜。
顾将千日饥,换此三岁闲。
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
不忧稻粱绝,忧在罗网间。
绝胜杜拾遗,一饱常间关。
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陈与义对官场的感慨和反思。诗中的"一官专为口"意味着只为了谋取官职而努力,作者深感自己为此付出了太多的辛劳和牺牲,甚至在官场中面临种种困难和挫折。然而,即使获得了官职,也只是换来了三年的闲暇,而千日的饥饿和辛苦却是无法改变的现实。

诗中提到的"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表达了岁月更迭,时光流转的意境。无论是飞往南方还是北方的候鸟,它们都是在特定的时节中自然地迁徙,而这种自然的律动与官场的纷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不担忧,因为他知道粮食和衣食的供给并不会断绝。然而,他却忧心忡忡地感受到罗网,即官场的陷阱和诱惑,这让他倍感压抑和束缚。

诗中提到的杜拾遗,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杜牧,他以才华横溢而闻名。作者将自己与杜牧相比,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佩之情,并抒发了自己在官场中的无奈和失意。

最后两句"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表达了作者对儒冠(指文人身份和学识)的认识的晚来和对自然山水的眷恋之情。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自在、返璞归真生活的向往。

赏析: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官场生活的思考的诗词。作者通过对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的描绘,展示了官场的残酷和无奈,以及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官场和自然景物的对比,更加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此诗抒发了宋代文人在官场中的困境和对自由境界的向往,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它展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痛苦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官场权力游戏和功利主义的批判。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自然安宁和纯粹生活的渴望。这首诗言辞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官场和自然的对比,以及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拼音读音参考

zá shū shì chén guó zuǒ hú yuán mào sì shǒu
杂书示陈国佐胡元茂四首

yī guān zhuān wèi kǒu, fǔ yǎng hàn wǒ yán.
一官专为口,俯仰汗我颜。
gù jiāng qiān rì jī, huàn cǐ sān suì xián.
顾将千日饥,换此三岁闲。
míng míng yún biǎo yàn, shí jié zì wǎng huán.
冥冥云表雁,时节自往还。
bù yōu dào liáng jué, yōu zài luó wǎng jiān.
不忧稻粱绝,忧在罗网间。
jué shèng dù shí yí, yī bǎo cháng jiān guān.
绝胜杜拾遗,一饱常间关。
wǎn zhī rú guān wù, yóu liàn zhōng nán shān.
晚知儒冠误,犹恋终南山。


相关内容11:

次南阳

寒食

和子山种花

静林诗僧已老

奉送少讷还青神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吕钦问监酒受代归
    以我千金帚,逢君万斛船。要知穷有自,未觉懒相先。盆盎三年梦,篇章四海传。匆匆秣归马,离恨满......
  • 邓州西轩书事十首
    诸葛经行有夕风,千秋天地几英雄。吊古不须多感慨,人生半梦半醒中。...
  • 送王周士赴发运司属官
    宁食三斗尘,有手不揖无诗人。宁饮三斗酒,有耳不听无味句。墙东草深兰发薰,君先梦我我梦君。小......
  • 出山道中
    雨歇澹春晓,云气山腰流。高崖落绛叶,恍如人世秋。避地时忽忽,出山意悠悠。溪急竹阴动,谷虚禽......
  • 雪后寄影孺提刑
    云阴低重雪花繁,夹道欢谣引使轩。何处邮亭链佳句,彩毫挥罢索清樽。...
  • 咏月
    见说楼台满玉波,中间惟只锁孀娥。可怜八万二千户,每到缺时争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