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和胡戢七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晁补之
2025-09-06

和胡戢七首

宋代  晁补之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和胡戢七首作者简介

晁补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和胡戢七首翻译及注释

《和胡戢七首》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诗词,属于宋代文学作品。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和胡戢七首》

达则经纶隐着书,
昔人于此孰亲疏。
王通持底答扬素,
汾曲先人有敝庐。

诗意:
这首诗词是晁补之与胡戢合作的七首诗词之一。诗中表达了对达人才德和治理国家的珍视,以及对过去人们的亲疏关系的思考。诗人通过提到历史上的人物和地方,以及与之的对话,展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和历史情感的关注。

赏析:
这首诗词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呈现了晁补之与胡戢之间的交流。首先,诗人提到了“达则经纶隐着书”,意思是真正的才德者不会张扬自己的才能和治理之道,而是把它们隐藏在书本之中。接着,诗人问道,“昔人于此孰亲疏”,意思是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与过去的人相比,亲近还是疏远。

接下来,诗人提到了王通和扬素这两位历史人物。王通是一个具有才智和学识的人,他持着底答复扬素,可能意味着他对扬素的问题或观点进行了回应。而汾曲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诗人提到汾曲的先人有敝庐,表明他们的居住条件不好,可能暗示着他们的境况不佳。

整首诗词通过对达人才德和过去人们的亲疏关系的思考,折射出晁补之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和触动。诗人通过对话的方式,展示了对传统价值观的重视,以及对历史情感的关注。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真才实学和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同时也引发读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和胡戢七首拼音读音参考

hé hú jí qī shǒu
和胡戢七首

dá zé jīng lún yǐn zhe shū, xī rén yú cǐ shú qīn shū.
达则经纶隐着书,昔人于此孰亲疏。
wáng tōng chí dǐ dá yáng sù, fén qū xiān rén yǒu bì lú.
王通持底答扬素,汾曲先人有敝庐。


相关内容11:

祷雨宿九曲池上三首

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即事

和东坡先生梅花三首

次韵邓正字慎思秋日同文馆九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叙旧感怀呈提刑毅父并再和六首
    亲见扬雄自不惊,吾人要使后人评。白圭未可轻三复,小草须防得二名。太华耸天如剑立,黄河蹙野似......
  • 和宇文内史入重阳阁诗
    北原风雨散。南宫容卫疎。待诏还金马。儒林归石渠。徒悬仁寿镜。空聚茂陵书。竹泪垂秋笋。莲衣落......
  • 和关彦远秋风吹我衣
    海中群鱼化黄雀,林乌移巢避岁恶。邺王城上秋风惊,昔时城中邺王第。只今蔓草无人行,但见黄河咆......
  • 和胡戢七首
    千首清诗竞夜长,真成蝴蝶为春忙。莫教流落人间少,雷电它时下取将。...
  • 二十八舍歌
    戎菽有角原桑黄,客愁唧啧闻扈亢。转蓬无氐行役晚,蟋蟀在房思妇惋。男儿有心事弧矢,十年风光随......
  • 咏画屏风诗 二五
    竟日坐春台。芙蓉承酒杯。水流平涧下。山花满谷开。行云数番过。白鹤一双来。水影摇藂竹。林香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