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将之匡岳过寻阳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齐己
2025-07-18

将之匡岳过寻阳

唐代  齐己  

帆过寻阳晚霁开,西风北雁似相催。
大都浪后青堆没,五老云中翠叠来。
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

将之匡岳过寻阳作者简介

齐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号衡岳沙门,湖南长沙宁乡县祖塔乡人,唐朝晚期著名诗僧。

将之匡岳过寻阳翻译及注释

《将之匡岳过寻阳》
帆过寻阳晚霁开,
西风北雁似相催。
大都浪后青堆没,
五老云中翠叠来。
此路便堪归水石,
何门更合向尘埃。
远公林下莲池畔,
个个高人尽有才。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齐己创作的,描绘了作者乘船从寻阳渡过匡岳山的景色。诗人以自己的旅行为背景,描绘了远山、风雁和浪潮所形成的美丽景色。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物描绘相结合,寓意着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融。

诗中描绘的寻阳渡是唐代长江上的重要渡口,成为文人墨客经常走访的地方。诗句“帆过寻阳晚霁开”形象地描述了夜晚船行的景象,随着晚霭散去,夜幕渐渐开启,船帆逐渐扬起。接着,诗人描述了西风吹来的北雁,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北方的寒冷。在大都浪后,青堆渐渐被掩没,但五老山的云层却不断地翠叠而来,给人一种壮丽而神秘的感觉。

诗中的“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表达了诗人对于归隐的向往。诗人将航行的水上景色与儒家传统的追求归隐的思想相联系,认为此路适合归隐的心灵,而选择走向尘埃的世俗之门则是不合适的。最后两句诗提到了远公林下莲池畔,意味着这条路上有很多高人才士,传达了作者对于与有才华的人交往的渴望。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色,并通过景色反映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归隐逍遥的向往。同时,诗人在描述自然景物的同时,不忘揭示人物情感和人文价值,展示了作者对于与有才干的人交往的渴望和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思考。

将之匡岳过寻阳拼音读音参考

jiāng zhī kuāng yuè guò xún yáng
将之匡岳过寻阳

fān guò xún yáng wǎn jì kāi, xī fēng běi yàn shì xiāng cuī.
帆过寻阳晚霁开,西风北雁似相催。
dà dū làng hòu qīng duī méi,
大都浪后青堆没,
wǔ lǎo yún zhōng cuì dié lái.
五老云中翠叠来。
cǐ lù biàn kān guī shuǐ shí, hé mén gèng hé xiàng chén āi.
此路便堪归水石,何门更合向尘埃。
yuǎn gōng lín xià lián chí pàn, gè gè gāo rén jǐn yǒu cái.
远公林下莲池畔,个个高人尽有才。


相关内容11:

岳阳道中作

贻惠暹上人

思齐己上人

重宿旧房与愚上人静话

怀旧山(一作别嘉兴知己)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中秋旅怀
    所畜惟骚雅,兼之得固穷。望乡连北斗,听雨带西风。稼穑村坊远,烟波路径通。冥搜清绝句,恰似有......
  • 谢道友拄杖
    翦自南岩瀑布边,寒光七尺乳珠连。持来未入尘埃路,乞与应怜老病年。欹影夜归青石涧,卓痕秋过绿......
  • 寄玉泉实仁上人
    往岁曾寻圣迹时,树边三绕礼吾师。敢望护法将军记,且喜焚香弟子知。后会未期心的的,前峰欲下步......
  • 寄吴国知旧
    淮甸当年忆旅游,衲衣棕笠外何求。城中古巷寻诗客,桥上残阳背酒楼。晴色水云天合影,晚声名利市......
  • 送李评事往宜春
    兰舟西去是通津,名郡贤侯下礼频。山遍寺楼看仰岫,台连城阁上宜春。鸿心夜过乡心乱,雪韵朝飞句......
  • 谢西川昙域大师玉箸篆书
    玉箸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正悲千载无来者,果见僧中有个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