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再和二首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轼
2025-09-06

再和二首

宋代  苏轼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再和二首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再和二首翻译及注释

诗词:《再和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丹青已是前世,
竹石时窥一斑。
五字当还靖节,
数行谁似高闲。

中文译文:
红色和青绿的绘画已成为过去的事情,
我只能偶尔一瞥竹石的风采。
用五个字表达我对守节的敬意,
几行诗谁能像我这般闲适自得。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己的艺术成就和人生境遇的一种反思和总结。他说自己的绘画作品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意味着他对画技已经没有太多的兴趣和投入。然而,他仍然能够从竹石中窥见一丝美的存在,这显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敏感和欣赏能力。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自己高尚品德的自豪和对闲逸生活的向往,与其他作家无法相比。

赏析:
这首诗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观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他通过对丹青和竹石的对比,表达了对艺术和自然之美的不同态度。苏轼通过对艺术的过去和现在的观察,展示了他对绘画的冷淡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对宁静闲逸生活的追求,凸显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独特气质。

此外,这首诗的结构简洁明快,用字精炼,表达了苏轼的情感和思想。他用五个字表达了自己的守节之心,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坚守。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苏轼对艺术、品德和生活的独特见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和二首拼音读音参考

zài hé èr shǒu
再和二首

dān qīng yǐ shì qián shì, zhú shí shí kuī yī bān.
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
wǔ zì dāng hái jìng jié, shù xíng shuí shì gāo xián.
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相关内容11: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戏子由

巫山

纸帐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相关热词搜索:
热文观察...
  • 台头寺送宋希元
    相従倾盖只今年,送别南台便黯然。入夜更歌金缕曲,他时莫忘角弓篇。(是日,与宋君同栽松寺中。......
  • 新年五首
    小邑浮桥外,青山石岸东。茶枪烧後有,麦浪水前空。万户不禁酒,三年真识翁。结茅来此住,岁晚有......
  • 和陶饮酒二十首
    顷者大雪年,海派翻玉英。有士常痛饮,饥寒见真情。床头有败榼,孤坐时一倾。未能平体粟,且复浇......
  • 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
    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看经聊尔耳,遮眼初......
  • 新年五首
    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探春先拣树,买夏欲论园。居士常携客,参军许叩门。明年更有味,怀抱带......
  •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前年过南京,麦老樱桃熟。今来旧游处,樱麦半黄绿。岁月如宿昔,人事几反覆。青衫老从事,从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