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除日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苏辙
2025-07-27

除日

宋代  苏辙  

年年最後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除日作者简介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除日翻译及注释

《除日》
年年最後饮屠酥,
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
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
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
每因吾党赋归欤。

中文译文:
每年最后一次饮用屠酥,
不知不觉已过七十余年。
十二岁时开始讲学,如今已是春秋时节,
五千篇文章道德之书尽皆适合亲近阅读。
木制经书经历了霜雪,却没有被虫蛀侵蚀,
船只在风波中航行,装载的只是虚无的文字。
自怪多年来作为客人在箕颍流浪,
每每因为我所属的党派而被赋予归乡之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辙在宋代写的,通过描述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一种对党派归属和人生经历的思考。

诗的第一句写道每年最后一次饮用屠酥,屠酥是一种用来祭祀祖先的食品,意味着岁月的流转和人生的终结。接着,诗人提到自己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七十余年,暗示了岁月如梭,时间不可逆转。

第二句描绘了诗人年少时开始讲学,如今已是晚年。十二岁开始讲学,表示他早年就有学问,而现在已经是春秋之年,意味着他已经历了很长时间。他所讲的是五千篇道德文章,表明他在教导人们道德规范和价值观。

第三句描述了经书的情况,虽然经历了霜雪,却没有被虫蛀侵蚀。这里可以理解为即使岁月流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仍然能够保持不朽。

第四句以船只出海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学问,即使在风波中航行,所装载的只是虚无的文字。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学问和成果的怀疑,认为它们是否真正有意义和价值。

最后两句表示诗人长期作为客人在箕颍流浪,每次因为党派关系而被赋予归乡之责。这可能暗示了他对政治和党派归属的矛盾感和困扰。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岁月流转、人生经历、学问和党派归属的思考。它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学问和政治的怀疑和反思。

除日拼音读音参考

chú rì
除日

nián nián zuì hòu yǐn tú sū, bù jué nián lái qī shí yú.
年年最後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shí èr chūn qiū xīn bà jiǎng, wǔ qiān dào dé shì qīn shū.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mù jīng shuāng xuě gēn wú dù, chuán chū fēng bō zài běn xū.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zì guài duō nián kè jī yǐng, měi yīn wú dǎng fù guī yú.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相关内容11:

失调名(赠贾似道)

咏日

百字令(韩知事美任)

风入松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杂曲歌辞·缓歌行
    小来托身攀贵游,倾财破产无所忧。暮拟经过石渠署,朝将出入铜龙楼。结交杜陵轻薄子,谓言可生复......
  • 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
    九日正乘秋,三杯兴已周。泛桂迎尊满,吹花向酒浮。长房萸早熟,彭泽菊初收。何藉龙沙上,方得恣......
  • 满庭芳(戊戍上元喜霁,访开桃洞)
    去腊飞花,今春未已,迤逦将度元宵。俄然甲子,青帝下新条。净扫一天沈霭,红轮满、大地山河。从......
  • 江城子(中秋忆举场)
    秀才落得甚乾忙。冗中秋,闷重阳。百年三万,消得几科场。吟配十年灯火梦,新米粥,紫苏汤。如今......
  • 卖花声·闺思
    愁捻断钗金。远信沈沈。秦筝调怨不成音。郎马不知何处也,楼外春深。 好梦已难寻。夜夜余衾。目穷......
  • 过吴即景
    片帆迢递入吴烟,竹溆芦汀断复连。柳荫浓遮官道上,蝉声多傍驿楼前。近湖渔舍皆悬网,向浦人家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