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李频
2025-09-11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

唐代  李频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
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证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
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作者简介

李频(818—876),字德新,唐大中元年(847),唐寿昌长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镇)葬于永乐(今李家),唐代后期诗人。幼读诗书,博览强记,领悟颇多。寿昌县令 穆君 游灵栖洞,即景吟诗:“一径入双崖,初疑有几家。行穷人不见,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后稍顿未续。时李频从行,续吟:“石上生灵笋,池中落异花。终须结茅屋,到此学餐霞。”穆君大为赞赏。但此诗根据史学家考证是李频本人所作。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翻译及注释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
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证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
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在暮秋的时候,我住在清源上人的院子里。
作为一个野客,我为未来的日子感到忧愁,就像院子里的树木一样凋零。
微风在午夜时分吹起,积雨意味着秋天即将结束。
证道的方式渐行渐远,不断追求法则,而安禅却无法在空虚中停留。
在迷途中,我意识到只有用默默地耳语和语言观察东西方才能找到前进的路。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暮秋的夜晚,在清源上人的院子里住着一位野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忧愁。树木凋零和秋雨的倾泻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转变,而微风则起到了将这种寂寥情绪推向深处的作用。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展示了自己对时光的敏感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道的追求和禅修的困惑。他对禅修的态度,通过对禅修和道路的描写,在与世界、与自我、与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上体现出来。证道的方向是朝离法的方向,然而安禅却无法在虚无中停留,这可能暗示了禅修中的一种难题。在这种困惑中,诗人通过默默的耳语和语言的观察来思考自己的迷途与前进的道路。

总体而言,这首诗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前途的忧虑,暗示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我觉醒的追求。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和对禅修困境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存在与虚无、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思考与默默的思索的深刻思考。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拼音读音参考

mù qiū sù qīng yuán shàng rén yuàn
暮秋宿清源上人院

yě kè chóu lái rì, shān fáng mù luò zhōng.
野客愁来日,山房木落中。
wēi fēng shēng yè bàn, jī yǔ xiàng qiū zhōng.
微风生夜半,积雨向秋终。
zhèng dào fāng lí fǎ, ān chán bú zhù kōng.
证道方离法,安禅不住空。
mí tú jiāng jué lù, yǔ mò jiàn xī dōng.
迷途将觉路,语默见西东。


相关内容11:

寄张祜(祜亦未面,频寄声相闻)

明月山怀独孤崇鱼琢

寄人

题山寺井

齐宫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送胡休处士归湘江
    见说湘江切,长愁有去时。江湖秋涉远,雷雨夜眠迟。旧业多归兴,空山尽老期。天寒一瓢酒,落日醉......
  • 紫极宫上元斋次呈诸道流
    碧简朝天章奏频,清宫仿佛降灵真。五龙金角向星斗,三洞玉音愁鬼神。风拂乱灯山磬□,露沾仙杏石......
  • 送刘谷
    村桥西路雪初晴,云暖沙干马足轻。寒涧渡头芳草色,新梅岭外鹧鸪声。邮亭已送轻车发,山馆谁将候......
  • 秋日寓怀
    海上生涯一钓舟,偶因名利事淹留。旅涂谁见客青眼,故国几多人白头。霁色满川明水驿,蝉声落日隐......
  • 别道者
    自君入城市,北邙无新坟。始信壶中药,不落白杨根。如何忽告归,蕣华还笑人。玉笙无遗音,怅望缑......
  • 题书斋
    一日不曾离此处,风吹疏牖夕云晴。气凌霜色剑光动,吟对雪华诗韵清。高木宿禽来远岳,古原残雨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