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鹦鹉(一作翦羽)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杜甫
2025-09-10

鹦鹉(一作翦羽)

唐代  杜甫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鹦鹉(一作翦羽)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鹦鹉(一作翦羽)翻译及注释

鹦鹉(一作翦羽)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诗意:这首诗描绘了一只鹦鹉,它聪明而敏感。它经历了别离,心中充满了忧伤。它的美丽的绿色羽衣已经磨损短尽,但它的红色喙却充满智慧。它一直被困在笼子里,没有自由的一天,只能停留在枯萎的枝条上。世人虽然同情它的命运,但它的美丽羽毛又有何用呢?

赏析:这首诗以鹦鹉为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鹦鹉通常被认为是机智、聪明的鸟类,它们能够模仿人类语言,具有高度的智慧。然而,这只鹦鹉却被困在笼子里,失去了自由,无法展示自己的本领。它的羽毛逐渐磨损,但它的喙却仍旧充满智慧。这表达了作者自己的心情,他深思熟虑地选择了鹦鹉这个形象,以此暗喻自己被困在现实生活中的束缚,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

诗中的“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揭示了鹦鹉的状态。翠衿指的是鹦鹉美丽的绿色羽衣,浑短尽表示已经磨损殆尽。红觜则代表着鹦鹉的智慧,漫多知表示它的智慧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整个描写透露出这只鹦鹉曾经飞舞自由的过去,以及它深藏的智慧和无尽的思绪。

最后一句“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是对人们的思考。世人看到鹦鹉飞翔之前的美丽,同情它被困的境地。然而,美丽的羽毛又有何用呢?它不能让它摆脱困境,无法实现自己的自由。这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思索。

这首诗以简洁而凄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只囚禁的鹦鹉,通过形象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和思乡之情。同时,诗中隐含了对人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渴望的思考。作者以寥寥数语,将一种具体的形象和一种抽象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鹦鹉(一作翦羽)拼音读音参考

yīng wǔ yī zuò jiǎn yǔ
鹦鹉(一作翦羽)

yīng wǔ hán chóu sī, cōng míng yì bié lí.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cuì jīn hún duǎn jǐn, hóng zī màn duō zhī.
翠衿浑短尽,红觜漫多知。
wèi yǒu kāi lóng rì, kōng cán jiù sù zhī.
未有开笼日,空残旧宿枝。
shì rén lián fù sǔn, hé yòng yǔ máo qí.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相关内容11:

戏简郑广文虔,兼呈苏司业源明

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

郑典设自施州归

宴戎州杨使君东楼

驱竖子摘苍耳(即卷耳)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泛江送客
    二月频送客,东津江欲平。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泪逐劝杯下,愁连吹笛生。离筵不隔日,那得易......
  • 将晓二首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鼓角悲荒塞,星河落曙山。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垂老孤帆色,飘飘犯......
  • 章梓州水亭
    城晚通云雾,亭深到芰荷。吏人桥外少,秋水席边多。近属淮王至,高门蓟子过。荆州爱山简,吾醉亦......
  • 西阁三度期大昌严明府同宿不到
    问子能来宿,今疑索故要。匣琴虚夜夜,手板自朝朝。金吼霜钟彻,花催腊炬销。早凫江槛底,双影漫......
  • 题壁画马歌(一作题壁上韦偃画歌·偃京兆人善画马)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戏拈秃笔扫骅骝,欻见骐驎出东壁。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
  • 孟氏(集有过孟十二仓曹十四主簿兄弟诗)
    孟氏好兄弟,养亲唯小园。承颜胝手足,坐客强盘飧。负米力葵外,读书秋树根。卜邻惭近舍,训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