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六月十七日昼寝诗意和翻译_宋代诗人黄庭坚
2025-09-08

六月十七日昼寝

宋代  黄庭坚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六月十七日昼寝作者简介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六月十七日昼寝翻译及注释

《六月十七日昼寝》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红尘席帽乌韡里,
想见沧洲白鸟双。
马齕枯萁喧午枕,
梦成风雨浪翻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六月十七日白天午睡时的一场梦境。作者在梦中身处纷扰的尘世之中,但他的思绪却飞向了遥远的沧洲,想象着见到一对洁白的鸟儿。然而,他的午睡被马的喧哗声和干枯的草声所打扰,梦中的景象也随之转变成了风雨激荡、江水翻腾的场景。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作者午睡时的梦境的描绘,展现了他内心对清净和远离尘嚣的向往。红尘席帽、乌韡里等词语表达了现实世界的繁忙和纷扰,而沧洲白鸟的形象则象征了纯洁和宁静。作者在梦中的遐想和追求,与现实世界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作者的梦境并未能持续下去。马的喧哗和枯萎的草声打破了他的宁静,梦中的景象也随之变得动荡起来。这种转变暗示了现实生活的干扰和无法逃避的现实压力。尽管作者渴望远离世俗的喧嚣,但他也意识到追求清净并不容易。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通过梦境和现实的对比,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和难以调和的矛盾。这使得这首诗词成为了一首富有意境和哲理的作品,反映了宋代文人士人在尘世中的矛盾心理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六月十七日昼寝拼音读音参考

liù yuè shí qī rì zhòu qǐn
六月十七日昼寝

hóng chén xí mào wū wěi lǐ, xiǎng jiàn cāng zhōu bái niǎo shuāng.
红尘席帽乌韡里,想见沧洲白鸟双。
mǎ hé kū qí xuān wǔ zhěn, mèng chéng fēng yǔ làng fān jiāng.
马齕枯萁喧午枕,梦成风雨浪翻江。


相关内容11:

戏答公益春思二首

木之彬彬

宿山家效孟浩然

饮南禅梅下戏题

次韵答斌老病起独游东园二首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文勋真赞
    荣如辱如,谁丧谁得。萃如嗟如,不见声色。为吏不残,去其败群。好贤喜士,黾勉而勤。子克家,吾......
  • 漫兴
    肉食倾人如出凡,藜羹赋我是朝三。晓来不倦听衙鼓,云里卷帘山正南。...
  • 范德孺须笔裒诸工佳者共成十枝分送
    临池闻道学书成,已许家鸡胜伯英。雪竹霜毛分一束,开包何异五侯鲭。...
  • 戏题戎州作余真
    前身寒山子,後身黄鲁直。颇遭俗人恼,思欲入石壁。...
  • 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之复庵
    舂粮出求仁,行李弥宇宙。久客渺愁人,马饥仆夫瘦。归来一丘中,万事不改旧。禾黍锄其骄,牛羊鞭......
  • 漫书呈仲谋
    漫来从宦著青衫,秣马何尝解辔衔。眼见人情如格五,心知外物等朝三。经时道上冲风雨,几日樽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