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 | 哀王孙(唐·杜甫) |
释义 | 哀王孙(唐·杜甫) 题注:《旧书》:“天宝十五载六月九日,潼关不守。十二日,明皇自延秋出幸蜀,亲王妃主俱不及从。” 引用典故:佳气 隆准 长安城头头①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一作来)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待(一作得)同驰驱。 腰下实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一作高)准(音拙),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临交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一作春)风吹血腥,东来橐(一作骆)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一作太)子已传位,贤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评注 《岁寒堂诗话》: 观子美此诗,可谓心存社稷矣。 《后村诗话》:乱世惟富贵尤难全。 《唐诗品汇》:刘云:起以童谣,省叙事处(“长安城头”四句下)。刘云:忠臣之尽心,仓卒之隐语,备尽情态(“哀哉王孙”二句下)。 《诗源辨体》:子美七言歌行……如《哀王孙》,《哀江头》等,虽稍入叙事,而气象浑涵,更无有相类者。 《唐风定》:《兵车》、《王孙》二起语,至高至古,不摹古而自合,盖《风》《骚》之遗意也。 《唐诗归》:谭云:邂逅王孙,惓惓有情,写得可歌可泣。钟云:看他仓卒,叙致有节奏。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蒋一梅曰:首句,头下另安一头,奇。吴山民曰:“身上无有完肌肤”以上,发自忠悃,故叙得痛切。“豺狼在邑”二句,语健而古。周启琦曰:两“慎勿”,殷勤厚语。陆时雍曰:深情苦语。又曰:《哀王孙》、《哀江头》去繁就简,语归至要。观其分布起伏,有断崖千里之势。 《唐诗评选》:世之写情事语者,苦于不肖,唯杜苦于逼肖。画家有工笔、士气之别,肖处大损士气。此作亦肖甚,而士气未损,较“血污游魂归不得”一派自高一格。 《唐诗快》:古致错落,硱硱粼粼。屡唤王孙,一唤一哀,几于泣涕如雨矣。 《原诗》:至如杜之《哀王孙》,终篇一韵,变化波澜,层层掉换,竟似逐段转韵者。七古能事,至斯已极,非学者所易步趋耳。 《抱真堂诗话》:工部之《哀王孙》、《哀江头》,其工部之《风》乎! 《读杜心解》:末一段,化用咏叹法,笔笔开摆。先着“不敢”二句,有添毫之妙。“东风”、“橐驼”,惕以贼形也。“健儿”“何愚”,追慨失守也。“窃闻”四句,寄与不久反正消息而戒其勿泄,慰之也。“慎勿疏”,申戒之;“无时无”,申慰之也。丁宁恻怛,如闻其声。 《杜诗镜铨》:蒋云:见其宝玦尚存,故疑为王孙;问其姓名不得,又因见“龙准”而断为高帝之子。叙次语意曲折。张云:数语形容奔驰困辱之状殆尽(“已经百过”二句下)。险极恨处,写二句(“朔方健儿”二句下)。 《一瓢诗话》:提得笔起,放得笔倒,才是书家;撇得出去。拗得入来,方为作者。王右军字字变换,提得起,放得倒也;杜上部篇篇老成,撇得出,拗得入也。显而易见者、右军《兰亭序》、工部《哀王孙》。世人习于闻见,不肯细心体认耳。 《老生常谈》:工部七古,选本颇尽其精华,馀则启韩、欧一派,可以缓读。前人学前人,亦只能得其中等之作,再加以自家心胸学问以变化之。如《哀王孙》等作,虽韩亦不能得其妙,所谓各人有各人独至处。 《岘佣说诗》:是乐府体,故起用比兴。“高帝子孙”六句,笔头提得起,尤佳在一句一转,曲尽贼中相逢心胆俱怯光景。结处勉励得体。 以下资料来源未详:隆准:高鼻。“今何愚”:指哥舒翰率朔方军二十万为安禄山所败。“已传位”:指唐玄宗传位给肃宗。“请雪耻”:肃宗即位后,与回讫修好。回讫又称花门。依匈奴风欲,在宣誓仪式上割面流血以示诚意。南单于在后汉光武帝时曾遣使称臣,此处借指回讫。五陵:指唐高祖献陵,太宗昭陵,高宗乾陵,睿宗桥陵。 【简析】: 本诗作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犯长安后几个月。自七月安的部将孙孝哲占领长安后,杀戮了唐宗室霍国长公主以下百余人,诗里所哀的王孙是侥幸逃出来的。诗中既写了唐宗室逃离长安时连子弟都不能相顾的惊恐和王孙流落生的哀伤,也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切同情和对肃宗的希望。诗人当时还没有从长安逃出,因而其景其情能写得这样逼真。 |
相关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