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帮 >古诗 >树上乌(癸卯)诗意和翻译_唐代诗人元稹
2025-09-10

树上乌(癸卯)

唐代  元稹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百巢一树知几乌,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老乌未死雏已乌,散向人间何处无。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树上乌(癸卯)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树上乌(癸卯)翻译及注释

《树上乌(癸卯)》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百巢一树知几乌,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老乌未死雏已乌,散向人间何处无。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中文译文:
乌鸦在树上,整个洲岛上都有鸟巢,像是铺满了一样。
一棵树上有无数的鸟巢,一个乌鸦下不来的三四只雏鸟,雏鸟又生出更多的雏鸟,不知有几多。
老乌鸦还没死,雏鸟们已经成为乌鸦了,散布到人类的世界,无处不在。
它们抓捕麑鹿啄击鸟蛋方能食物,男女乌鸦群体中最强壮的最多。
神奇的珍珠只有一颗,比得上万古之久的灵蛇,怎么能用千亿万亿的数目去评估。
我不知道天为何要让你们这些后代繁衍,告诉天神,天不会言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乌鸦为主题,展现了乌鸦的繁殖能力和生存之道,同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社会的触动和思考。

诗中描绘了树上的乌鸦密密麻麻的巢穴,形容了乌鸦繁衍的庞大数量。从一只乌鸦到它所孵化的三四只雏鸟,再到雏鸟们继续繁衍,乌鸦的数量不断增加,遍布人类居住的各个角落。这种生命力的强大和繁衍能力的巨大展示了乌鸦的顽强生存意志。

诗中还提到了乌鸦的食物来源,需要攫捕麑鹿和啄击鸟蛋。男性和女性乌鸦之间也存在竞争,最强壮的乌鸦能够获得更多的食物和资源。这种描述暗示了人类社会中的竞争和生存压力。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繁衍后代的疑问和不解,他不明白上天为何要让人类繁衍无数后代,同时也向天神传达了他的疑问,暗示了对宇宙之谜的追问和思考。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乌鸦的繁衍和生存,通过对乌鸦的观察和思考,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和生命的思索。

树上乌(癸卯)拼音读音参考

shù shàng wū guǐ mǎo
树上乌(癸卯)

shù shàng wū, zhōu zhōng yǒu shù cháo ruò pù.
树上乌,洲中有树巢若铺。
bǎi cháo yī shù zhī jǐ wū,
百巢一树知几乌,
yī wū bù xià sān sì chú, chú yòu shēng chú zhī jǐ chú.
一乌不下三四雏,雏又生雏知几雏。
lǎo wū wèi sǐ chú yǐ wū,
老乌未死雏已乌,
sàn xiàng rén jiān hé chǔ wú.
散向人间何处无。
jué ní zhuó luǎn fāng kě shí, nán nǚ qún qiáng zuì duō lì.
攫麑啄卵方可食,男女群强最多力。
líng shé wàn gǔ wéi yī zhū, qǐ kě pēng tán qiān wàn yì.
灵蛇万古唯一珠,岂可抨弹千万亿。
wú bú huì tiān jiào ěr bèi duō zǐ sūn, gào sù tiān gōng tiān bù yán.
吾不会天教尔辈多子孙,告诉天公天不言。


相关内容11:

咏拙

景申秋八首

苍溪县寄扬州兄弟

古寺

与太白同之东洛至栎阳太白染疾驻行…雪后望山


相关热词搜索:文博
热文观察...
  • 赠樊著作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元稹为御史,以直立......
  • 田家词(一作田家行)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蔟蔟,月月食粮车辘辘。一日官军收......
  • 答崔侍郎、钱舍人书问,因继以诗
    旦暮两蔬食,日中一闲眠。便是了一日,如此已三年。心不择时适,足不拣地安。穷通与远近,一贯无......
  • 使东川·清明日
    常年寒食好风轻,触处相随取次行。今日清明汉江上,一身骑马县官迎。...
  • 隋堤柳-悯亡国也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
  • 水上寄乐天
    眼前明月水,先入汉江流。汉水流江海,西江过庾楼。庾楼今夜月,君岂在楼头。万一楼头望,还应望......